疫情之下的餐飲業沖擊波,很快從道歉的餐企到了送外賣的平臺。針對近期引發關注的外賣傭金話題,美團首次對外回應,美團外賣從誕生以來持續虧損五年,即便在剛剛盈虧平衡的2019年,四季度的外賣利潤平均每單也不到2毛錢。
“新開餐飲商戶的傭金最高達26%,已大大超過了廣大餐飲商家忍受的臨界點。”廣東省餐飲協會交涉函提到的數字觸目驚心。
因為提升外賣傭金,外賣平臺被推上風口浪尖不是一次兩次了。以美團為代表,商戶抱怨傭金太高,外賣小哥叫苦收入不漲,夾在中間的美團兩頭不討好。疫情加劇了彼此的矛盾,讓事情越發不能忍。
左手騎手、右手商家,美團的兩難“貨真價實”。按照美團的說法,美團的錢沒有亂花。傭金的八成用來支付騎手工資,收入絕大部分需要投入在幫助商戶提供專業配送、獲取訂單和數字化建設中。
平臺也好,商戶也罷,誰的日子都不好過。線下尚未全面復蘇的情況下,線上成了很多餐飲企業的第一戰場。流量為王,越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平臺和商戶之間彼此的依賴度越高。正是基于此,平臺千方百計解決運力困難滿足商戶需求,商戶借助平臺艱難維持生計,實現一種特殊時期不得已的緊平衡。
若不觸及生存底線,或許矛盾不會如此激烈。和互聯網上所有的平臺生意一樣,在成為巨頭的路上,美團實現了平臺優勢的最大化。它捆綁了最多的電影、酒店、機票,形成了吃喝玩樂的無所不能,又在單一餐飲的垂直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這樣的美團,財報越來越好看,糧餉越來越充足,心中越來越不慌。
為什么商戶眼中的平臺是另一番模樣?商戶的狀態截然相反。一場疫情,餐飲業損失慘重。美團現在幾乎壟斷了外賣市場,憑著更大的話語權去跟商家談判,強勢的幾乎讓餐企雪上加霜。如果說在過往的狀態下,雙方尚能在傭金的問題上維持緊平衡。對于現在的商戶,不降反漲的提點很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物極必反。當平衡打破,總會有人新生,總會有人失色。在餐飲業大逃殺中,仍然蘊含樸素的商業道理。比如,商業競爭的結果就是拉平商家的利潤,只有那些做得更優秀的企業才能很好地生存。互聯網的大平臺生意,只要蛋糕足夠大足夠好,看起來現在美團是一家獨大,保不齊早晚會有人進來搶,不是餓了么就可能是下一個“拼多多”。
兩難還是貪婪?之于風口浪尖的美團,可能是不好說的謎團。美團到底把錢花在了哪兒,財報中的數據往往很難對抗現實。但美團信中有一句話還是很現實的,“唇齒相依,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