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業務一直是中金公司的最大亮點,且近三年來排名逐年上升。2017-2019年,公司在該業務上分別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7.91億元(市場份額5.02%)、31.71億元(市場份額7.47%)、42.48億元(未公布市場份額),行業排名分別為第五、第三和第二。
在登陸港交所4年后,“投行貴族”中金公司將回歸A股。
5月15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中金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其擬公開發行不超過4.59億股A股股票。自今年2月28日,中金公司官宣擬申請A股發行并在上交所上市,到5月11日晚,公告IPO申請已獲證監會受理,僅歷時兩個半月。
而作為匯金系旗下的一家重要券商,其正式回A之后,不僅將完成匯金系券商在A股市場的大集合,也意味著匯金系券商將全部實現“A+H”上市,中金公司有望成為第13家“A+H”券商。
A+H券商再擴容
據招股書,報告期內(2017-2019年),中金公司連續三年實現業績增長。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7.82億元,同比增長22.9%;實現凈利潤42.38億元,同比增長21.4%。此外,根據公司在港交所的公告,2020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2.77億元,同比增幅40.48%。
投行業務一直是中金公司的最大亮點,且近三年來排名逐年上升。2017-2019年,公司在該業務上分別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7.91億元(市場份額5.02%)、31.71億元(市場份額7.47%)、42.48億元(未公布市場份額),行業排名分別為第五、第三和第二。
2019年報顯示,2019年,中金公司A股IPO保薦人承銷規模排名行業第一;港股IPO承銷規模排名行業第一;中資美股主承銷規模排名行業第二;科創板IPO保薦人承銷規模排名行業第一;境內債券承銷規模排名行業第三。
此外,海外收入已成為中金公司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多項海外業務領跑行業,中資全球股本融資、港股IPO、中資美元債承銷金額位列行業首位,互聯互通市場份額保持行業領先,還完成了阿里巴巴回歸港股、百威亞太上市等多個標志性項目。
中信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田良認為,A股發行目前進展順利,預計將有效補足中金公司凈資本相對劣勢的情況,鞏固頭部券商地位。
“在業務通道化和商業模式同質化的證券行業中,中金公司的綜合業務能力、國際基因已經形成競爭壁壘。未來隨著公司A股發行及并表監管推行,有望打破原有的資本制約與杠桿瓶頸。”田良說道。
據悉,中金公司本次A股IPO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資本金,補充公司營運資金,支持公司境內外業務發展。時代周報記者5月18日曾就具體資金分配比例等問題聯系中金公司,但截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復。
沒落和再崛起
作為國內首家合資券商,中金公司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1995年7月正式成立時,前兩大股東分別是建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最初,至少有整整15年時間,其作為國內頂級投行的地位幾乎無可撼動。
得益于中國超大型企業1999―2010年間在海內外集中上市的風潮,中金公司成功承銷保薦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石化、中石油、中國人壽、中國聯通、招商銀行等多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IPO項目。
歷史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在A股以及中資企業海外IPO中,中金公司總承銷金額分別達6460億元和924億美元,行業占比為36%和40%,排名第一;并在前十大A股IPO和前十大中資公司海外IPO中分別主承銷了9家。
大型國企的超大發行規模給中金貢獻了豐厚的利潤,也鑄就了其行業領先地位。但同樣也是因為專注“高大上”路線,中金被擠下神壇。
“投行貴族”的沒落始于2010年。這一年發起股東建行、摩根士丹利相繼退出,中央匯金接手;也是這一年,深交所推出創業板,中金一直以來的“高大上”模式開始失去優勢。
在2011年中證協公布的承銷業務排名中,中金不僅不敵中信證券,更不敵依靠中小項目崛起的平安證券、國信證券,排名滑落到第八位。
隨后多年,中金公司也未能進入前五。5月18日,上海一家中型券商分析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10―2014年是中金大幅滑坡的階段,主要是大型國企項目‘做一單少一單’,又錯過了創業板的機會,同時,中金沒有像其他頭部券商一樣通過IPO增加資本金實力,幾方面因素疊加,業務發展進入低谷。”
2014年7月,中金公司啟動H股上市,已比“老對手”中信證券晚了11年,當年,中金投行業務收入排名跌出前十,位居第12位,營收和凈利潤分別排名行業第20名和第42名。
2015年底,中金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募集資金73億港元,也重新明確了業務的轉型方向,再度崛起成為行業頭部券商。
截至目前,中證協尚未發布2019年證券公司業績排名,以2018年業績排名數據看,中金公司營收和凈利潤排名分別為第6位和第11位,較2014年大幅提升,其2018年凈利潤與中信證券凈利潤的比值也由2014年的9.43%上升至35.36%。
匯金系券商大集合
中金公司是目前唯一尚未登陸A股的匯金系券商。目前,由中央匯金直接或間接控股、參股的券商還有4家,分別為申萬宏源、中信建投、光大證券和中國銀河。上述四家公司均為“A+H”上市券商。
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央匯金直接持有中金公司19.36億股內資股,占總股本的44.32%,為第一大股東。同時,還通過中國建投、建投投資和投資咨詢間接持有中金公司0.06%的股份,合計44.38%。
2017年,中金公司與匯金系旗下另一家券商中投證券進行并購重組。
“中投證券曾是匯金旗下唯一一家全資控股券商,且規模較小,無優勢業務,整合難度最低。之前也曾計劃和銀河證券整合,但最終還是與中金合并,”5月18日,北京一家匯金系券商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介紹道。
事實上,在此之前,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是第一輪整合的匯金系券商。2013年10月,宏源證券停牌啟動與申萬合并,彼時,一邊是后者苦尋上市路未果,一邊是前者面臨危機,加上一直困擾匯金系券商的整合問題,申銀萬國合并宏源曲線上市,成為最佳方案。當時,這也是國內最大的市場化并購案。而目前,申萬宏源是盈利能力最強的匯金系券商。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匯金系券商整合,源于監管層2008年頒布的“一參一控”限制。
上述匯金系券商投行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曾經也屬于匯金系的國泰君安就是受制于‘一參一控’遲遲不能上市,最終匯金將股權轉給了上海國際集團,后合并上海國際集團控股的上海證券,才最終掃清上市障礙。”
2013年是匯金系解決“一參一控”問題的最后期限,但當時匯金控股和參股的券商有10家之多。
經過多年整合,截至目前,匯金系券商還有5家,未來是否還會繼續整合?
今年4月,市場曾傳出中信建投與中信證券合并的傳聞,不過雙方都予以否定。上述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一參一控’尚未解除的情況下,匯金系券商進一步整合仍有可能。”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