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近12萬億元,存量規模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綠色金融資產質量整體良好,綠色貸款不良率遠低于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綠色債券尚無違約案例。”2月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介紹。
吹風會上,多位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圍繞綠色金融領域相關的制度建設、資源投放、對外開放、風險防控等問題,做了詳細地介紹。
綠債支持項目減排二氧化碳達1億噸以上
近年來,我國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不斷豐富,成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綠色信貸方面,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彭立峰指出,總的來看,我國綠色信貸取得較好成效,整體呈現“規模大、結構優、質量高”的特點。一方面,央行探索運用再貸款、財政貼息、擔保機制、風險補償等政策手段,增強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的積極性。如,廣州市對獲得綠色貸款的企業給予貸款額1%的補貼,并對銀行的綠色貸款損失給予20%的補償。另一方面,強化綠色低碳重點行業部門的溝通協調。聯合發改委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為光伏玻璃生產項目、風電和太陽能(000591,股吧)發電等綠色重點領域提供金融支持。
綠色債券方面,2015年央行發布公告,明確綠色金融債的界定
標準及發行流程,出臺《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受到國際組織廣泛關注認可。
彭立峰表示,目前綠色債券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參與主體持續壯大,產品序列不斷豐富。中國的綠色債券發行人現已涵蓋各類銀行機構等主體,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具有ESG理念的社會責任投資群體。綠色債券產品已涵蓋金融債券、債務融資工具、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等多個品種。
目前,我國綠色債券支持環境改善取得了顯著成果。“據初步測算,每年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向的項目可節約標準煤5000萬噸左右,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億噸以上。”彭立峰說。
加快建設與國際接軌的信息披露標準
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綠色金融領域將提供巨大的投資機會。在此背景下,綠色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課題備受關注。
“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是為了應對人類共同的挑戰,確實是需要各個國家共同的努力,我們需要在技術、資金、人才上各方面都加強和各國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擴大金融的對外開放,吸引更多投資者,吸引更多各類的資金,我想是非常重要的。”王信指出。
具體來看,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副司長艾明認為,在綠色金融市場開放方面,海外投資者非常關心綠色債券標準和氣候信息披露問題,這也是央行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目前,央行正與歐方牽頭,研究制定中歐綠色金融共同標準。這將有力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協調發展,促進跨境投資。在信息披露方面,將進一步完善對金融機構環境和氣候信息披露要求,提升企業和金融資產ESG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便利外國投資者參與中國綠色金融市場。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統一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準入標準和程序,使境外投資者可以直接或通過其境外托管銀行,委托符合條件的境內托管銀行進行資產托管。”艾明介紹。
煤炭行業的金融風險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味著金融資源將從傳統的煤電行業“退場”。煤電企業的金融風險問題,也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對此,王信表示:“過去,我們有大量的煤電項目,金融機構投放了很多貸款。現在,各方面都已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防范,相關的產業和企業也需要進行重要調整。但只要我們的工作能夠做到位,相關的風險還是可控的。”
據王信介紹,金融業向非化石能源的轉型是堅定不移的,也是循序漸進的。究其原因在于,煤電仍然是中國占比最大的能源。雖然光伏和風能發電的成本已經明顯降低,但光伏和風能的發電量還不是很穩定,還有不少技術問題有待解決。
與此同時,煤電企業早已開始進行自主調整。一方面,提高生產效能和生產效率,大幅度減少了煤的消耗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加大了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碳捕集和封存等技術的投資力度,積極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得到緩釋。
王信稱,目前金融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預防和管理相關風險。2017年以來,央行指導部分金融機構開展了火電等行業的環境風險分析和壓力測試,也選取山西等重點地區以省為單位開展了壓力測試。這些措施有效指導督促金融機構,更加關注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
“最后,金融監管部門也從整個金融體系的高度來重視和化解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綜合以上這些措施,煤炭行業的金融風險是可控的。”王信說。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