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5大上市險企1-2月保費成績披露,據藍鯨保險統計,5家險企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140.61億元,同比增長6.26%,繼續保持回暖趨勢。壽險方面,5家公司保費表現呈現分化,三升兩降,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保費增速均超過1成,健康險整體仍保持高速增長;財險公司整體車險業務繼續呈現收縮趨勢,人保財險、太保財險保費收入保持上行,僅有平安財險保費收入有所縮減。
在2月初重疾定義切換、疫情防控效果凸顯的背景下,疊加上市險企個險渠道隊伍恢復以及去年低基數因素,行業負債端呈現持續復蘇跡象;在資產端,受益于經濟復蘇和長端利率回升,保險業正呈現資負共振,有望繼續提升估值。
行業前2月保費規模整體回暖,各上市險企成績仍現分化
首先來看壽險表現,2021年前2月,壽險公司表現仍然呈現分化趨勢,新華保險、中國人壽分別實現11.45%、11.4%的同比增幅,各收入保費440.9億、2540億。從保費規模來看,中國人壽仍然穩坐頭把交椅,申萬研究提出,國壽保費增速高于同業,得益于連續19年至20年新單期繳增速高于同業拉動續期業務保持穩健增長,但在其主動清虛之下,人力同比下滑,壓制短期新單增速。
太保壽險保費收入同比增幅略有遜色,但也達到了8.19%,持續回暖,收入721.98億元,券商分析,太保壽險因產品結構調整,新保增速或高于價值增速,但隊伍質態改善延續。
平安壽險保費收入則出現了4.11%的同比縮減,2021年1-2月保費收入為1309億元,而在上年同期,這一數據為1365.1億元;人保壽險保費表現與上年基本持平,同比縮減0.07%后達到422.19億元。
健康險方面,平安健康在前2月實現24.52億元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1.55%;人保健康同比增幅則高達90.09%,收入131.03億元,在疫情催化影響下,健康險發展勢頭明顯。平安養老實現42.78%的同比增幅,保費收入從上年同期的33.38億元,增至47.66億元。
業務價值方面,綜合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來看,其中個人業務在今年1-2月收入保費1336.12億元,同比縮減3.66%,新業務為432.23億元,同比增長29.53%,漲幅近3成,續期業務則有14.18%的下滑幅度。申萬研究指出,平安2月個人業務新單保費單月同比保持23.7%的持續反彈,續期業務負增長拖累總保費增速,但較1月的16.4%進一步收窄。去年疫情低基數疊加1月末重疾定義炒停部分新單于2月確認助力新單恢復性增長。
人保壽險前2月長險首年保費為197.65億元,同比縮減13.6%,其中躉交保費82億,同比下滑35.5%,而期交首年保費則到到115.65億,同比增長13.9%。期交續期保費則在實現16.1%的增幅后,達到217億元。
再來看財險數據,3家財險公司中,太保財險保費收入增幅居首,同比增長10.64%后達到267.63億元;人保財險的保費規模則遙在前列,前2月實現保費收入807.38億元,同比增長7.62%。其中車險業務進一步下滑,在同比縮水6.3%后達到362.74億元,業務規模占比調整至44.9%。申萬研究認為,目前新車銷量同比快速反彈,低基數下車險單月保費增速轉正,車險綜改的新簽單影響已基本完整體現。
同期,人保財險的保證保險業務進一步減少至2.79億元,減幅超8成。而農險、意外傷害及健康險等非車業務,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上行,其中農險業務同比增長38.5%,達到66.16億元,意外傷害及健康險也實現了33.4%的同比增幅,達到241.49億元,業務占比已達3成。
而平安財險的表現卻并不好看,2021年1-2月保費收入同比縮減10.05%后達到428.32億元。其中車險業務縮水12.8%后實現265.39億元,非車業務也出現了9.93%的下滑,意外與健康保險則同比上行20.65%,但規模較小,收入32.08億元。
2月延續暖春行情,券商:整體維持行業“買入”評級
負債端回暖且有望持續改善,疊加資產端所處的經濟復蘇,及海外債券利率上行推動長端利率修復的利好信號,各券商對于上市險企的表現相繼表示認可與看好,認為2月份延續暖春行情,負債端持續改善,整體維持行業“買入”評級。
具體來說,安信非銀指出,從基本面來看,受益于1月份重疾險炒停刺激影響、個險渠道隊伍恢復以及去年低基數,2月份險企龍頭個險新單增速恢復好于此前預期。長期利率保持在3.25%水平,加之險企重倉板塊如地產、金融股價上漲,也有助于資產端邊際改善。
國泰君安非銀團隊持有相似的態度,其指出,當前保險板塊資負共振,資產端在經濟復蘇主線下,預期長端利率有所回升,利好新增及再配置資金的投資收益超預期;負債端在1月末重疾定義切換和疫情防控效果凸顯的背景下,預計保險公司的開門紅情況將延續恢復性增長。
“近期保險股上漲動力來自通脹預期升溫。壽險以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使得利率變動對其影響顯著,通脹預期上升對保險利潤、EV、償付能力均構成正面影響。利潤方面,資產端來看,利率上行初期,到期或新增資產投資收益率上行而負債端較為剛性,體現在利差走闊。而負債端隨利率上行準備金計提規模下降,利潤得以釋放”,信達證券從利差角度分析指出。
方正非銀重點強調了投資端的表現,“年初流動性釋放后貨幣政策恢復常態,長債利率企穩,增厚再投資收益,美國國債加息,國內債市有望繼續保持向上態勢,利好險企固收類資產投資收益。同時,權益市場的溫和活躍也助推保險利差益擴大。當前保險行業對應2021年PEV估值僅0.6~1倍,而當前行業處于由負周期向正周期跨越時段,對應歷史估值中樞0.9~1.3倍,有近30%的修復空間”。
國債收益率情況對于險資投資端表現影響明顯,興證金融分析,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回升至3.2%上方,且短期內長端利率仍有繼續向上的空間。年后低估值的保險板塊股價已有所反應,連續跑出超額收益,目前對應2021年0.58-1.04倍PEV,繼續看好估值提升。
看好估值提升背后,各券商重點強調了保險業的長期利好信號。“開門紅已經驗證第一階段的負債端改善,展望后續來說,產能的提升推動隊伍的穩定,形成業務及隊伍的正向反饋;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社零增速回暖、春節黃金周銷售額及快遞量大幅提升);新重疾定義切換后新產品的推出、保費的價格的下降提升產品的吸引力,因此綜合多重因素疊加有望共同推動第二階段的長期健康險銷售持續改善”,廣發證券指出。
信達證券同時強調了對于健康險和養老險發展的長期看好,“2013年費改以來的重疾紅利逐漸消退,渠道為王的時代已過,未來重疾險將恢復正常增長。而健康險的滲透率的不足以及政策2萬億的托底將通過醫療險的大力發展來追趕。考慮到基本醫療保障需求不足,醫保支出壓力加大,居民自付比例仍然較高,商業健康險賠付支出有限,以及老齡化加劇帶來的醫療需求提升,醫療險尤其是百萬醫療險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除醫療險外,商業養老險也是長期發展方向。老齡化加劇、撫養比增加、財政支出壓力激增、企業年金覆蓋面較窄、投資端入市規模較小、稅延養老險減稅力度不大等一系列問題為商業養老險發展提供了動力。近期監管頻頻發聲加快第三支柱建設,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財政從稅收上給予支持,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