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中國紡織化纖的綠色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月17日,由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蘇州市吳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主辦,以“奔向零碳,眾行向新”為主題的中國再生紡織行業可信體系——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發布會在線上舉行。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靳高嶺、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平臺運營負責人曹秀雨,國內外相關品牌方代表以及紡織化纖產業鏈眾多企業代表等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靳高嶺主持。
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也稱為再生纖維)作為行業推進資源節約利用的代表,已逐漸在面料、品牌和消費者中獲得普遍接受和認可。但在目前的循環再利用纖維市場中,追溯鏈不完整,以次充好,比例不清,監管標準、測試方法、次品換算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頻頻出現。需要通過更清晰的路徑和更有效的鑒別手段和平臺,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簡稱:STCP)應運而生,該平臺作為芮邦·中國纖維零碳行動2022中的重要一環,響應國家、行業綠色發展的政策方針,從纖維產業的角度為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產業力量。
再生紡織品行業是典型的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產業,符合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我國雖然具備完整的再生纖維產業生態鏈,但缺少可再生的追溯體系和可信認證體系,為發揮企業在可再生行業的社會責任,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認證及協同效率,穩固提升我國可再生生態領域的行業地位和影響力,成立STCP,構建技術先進、高效協同的再生可信平臺意義重大、迫在眉睫。在會議中,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平臺運營負責人曹秀雨介紹了 “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成立的目的和宗旨,并對平臺如何應用進行了解讀。曹秀雨說,STCP通過對瓶片廠、切片廠、紗線廠、面料廠、成衣及品牌商提供輕量應用,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在線交易的同時,實現生產數據、倉儲數據、物流數據、交易數據的可信上鏈。最終實現從采購、原料入出、生產消耗、絲餅、箱、成品入出、發票、綠色認證的數據透明上鏈。通過平臺的數字化應用,進行數字化可信升級,按平臺的標準進行生產、出入庫、物流等操作,向平臺授權實時、可信、有效的數據。
目前,平臺正在進行第一階段實廠內測,完成基礎數據的搭建,打造從廢料回收,到面料的完整可信鏈路,通過打造可信標桿,基于可信質量的統一要求,建設再生化纖數字化品牌,建設數字化可信標準,實現生產、流通和交易的標準接入,搭建行業平臺架構,上架數字化可信服務。
2022-2023年,平臺將進行外部拓展與內涵延伸,持續完善平臺功能,擴展平臺服務內容,通過數字化可信改造逐步深入,通過頂層設計,完善數字化可信解決方案,實現從產業鏈的數據可信接入。2024年,平臺將賦能整個產業鏈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擴展平臺價值,創造效益,并參與定制行業規則,打造出中國自己透明、可追溯、可信賴的認證平臺,維護綠色纖維、紡織品市場秩序,最終將平臺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認證平臺。
在產業鏈訪談環節,來自家居和運動領域品牌專家從下游終端的角度,探討目前循環再利用纖維的采購和使用上遇到的問題以及下游品牌對平臺的預期。國內運動品牌方代表表示,生態環保是綠色發展永恒的主題,循環再利用是一種利國利民的長效機制,目前廢舊紡織品的回收途徑大致有政府支持的廢舊衣物回收、民間組織自發回收,還有品牌服裝企業自主回收等。我國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率不高,基礎原料對外依存度很高。產品價格因供求處于調整狀態,企業平均產能過于分散等,是服裝品牌目前遇到的比較大難題。他認為,當前行業對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宣傳力度不夠,企業和消費者缺乏參與意識以及能力,紡織服裝循環再利用需要全社會及廣大公民主動參與并行動起來。
國際家居品牌方代表表示,一個好的系統對數據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能讓終端制造廠商面對國內國際品牌商的問詢做到有證據可循,大大加強了品牌的數據管控。他強調,節能減排是“雙碳”目標的一部分,可再生可循環材料也是其重要部分。
通過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可以解決透明供應鏈這個追溯體系,并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與國際大品牌對話。把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有機結合,把追溯鏈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平臺實現從消費端到制造端完整的透明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也是能讓消費者信服的有利方法。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靳高嶺說,2022年4月舉辦的中國國際紡織紗線(春夏)展覽會期間,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將舉行線下發布會,助力紡織品行業的循環、綠色發展。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