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政部官網消息,2月24日,財政部發布2021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報告指出,2021年赤字規模為3.57萬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安排3.65萬億元,較好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上海、廣東等地區率先開展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建立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并擴大范圍,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約1.1萬億元。
堅持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并舉,著眼“放水養魚”、增強發展后勁,切實把減稅降費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舉,精準實施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一是制度性減稅政策繼續執行。堅持制度性安排與階段性政策相結合,降低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留抵退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環境保護和節能節水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等制度性減稅降費政策繼續實施,政策積極效應持續顯現。
二是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突出強化。在落實好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稅收減免力度,自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再減半征收所得稅。2021年,市場主體活躍度約為70%。
三是制造業和科技創新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將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改革清繳核算方式讓企業盡早受益。將運輸設備、電器機械、儀器儀表、醫藥、化學纖維等制造業企業納入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范圍,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緩解生產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
四是疫情期間出臺的階段性政策分類調整、有序退出。延續實施疫情期間出臺的小規模納稅人減征增值稅、免征相關防疫藥品和醫療器械注冊費等政策至2021年底,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對涉及疫情防控保供等臨時性、應急性政策,到期后停止執行。
五是違規涉企收費整治工作有力推進。繼續清理收費基金,相繼取消港口建設費、普通護照加注收費。將航空公司應繳納民航發展基金的征收標準,在降低50%的基礎上,再降低20%。加大對各類違規涉企收費的整治力度,嚴控非稅收入不合理增長,防止弱化減稅降費政策紅利。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減稅降費措施有力落實,全年新增減稅降費約1.1萬億元,實現了“放水養魚”、“水多魚多”良性循環。目前,我國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5億戶,其中企業400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突破1億戶。企業效益狀況持續改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71萬億元,同比增長34.3%,兩年平均增長18.2%。
報告指出,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萬億元,同比增長0.3%,控制在年初預算規模以內。中央財政支出11.73萬億元,同比下降0.9%,主要是中央部門帶頭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大力推動財力下沉,保障基層財政運行,以及據實結算支出減少。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13萬億元,同比增長0.3%。財政支出壓一般、保重點,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三保”等重點支出增長較快,基本民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教育、科學技術、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分別增長3.5%、7.2%、3.99%,均高于總體支出增幅。衛生健康支出在2020年疫情防控高基數增長15.3%的基礎上,2021年繼續保持較高強度,支出規模與上年基本持平。
財政部官網截圖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