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讓更多“湖北造”直出國門
近日,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13個集裝箱的汽車零部件從襄陽鐵路貨場啟程,搭乘中越班列,經憑祥口岸,駛向千里之外的越南河內。
這是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完善外向物流通道”等貿易便利化措施的重要成果。開通中越班列,讓原本需汽運至外地港口的“襄陽造”從“家門口”直達東南亞國家,并提供報關、報驗、簽發提單等港口服務功能。
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外向度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湖北自貿區不斷通過制度創新優勢激發綜保區政策優勢,助力全省構建“51020”現代產業集群,打造雙循環格局下“新沿海”。
集裝箱不再跑“冤枉路”
融入全球產業體系,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是重要基礎。
襄陽片區推出“新箱+貨物”組貨出口模式,本地新造集裝箱就近報關、交付、使用,用箱企業可直接將出口貨物裝入新造集裝箱,完成報關后搭乘“襄西歐”班列直接出口,平均每批貨物可節約3天的調箱時間。
此前,新造集裝箱則需運往武漢辦理結關業務,再運回本地裝貨,用箱企業也需從外地調用空箱回本地裝貨出口。2021年,在該模式下襄陽出口新造集裝箱7130個,貨值2.83億元,初步估算為企業節省成本860萬元。
進口貨物目的地檢查也更便利。在湖北自貿區,一般認證及以上企業進口符合條件貨物,經申請可使用自有終端安裝專用APP與海關連網,企業人員通過遠程視頻方式按指令配合海關完成貨物檢查,無需海關關員雙人作業攜帶查驗設備到企業工廠或倉庫所在地實施。企業提前預約,可實現貨到即檢,大幅降低企業時間成本。據測算,每票節省直接執法成本約150元(燃油、外勤補貼),工作效率提升3倍至5倍。
加工貿易集中作業改革,為企業通關按下“加速鍵”。武漢海關將原本由武漢、鄂州、隨州、咸寧、孝感等地隸屬海關辦理的手賬冊設立(變更)、深加工結轉、余料結轉、核銷結案等分散的加貿業務,全部集中到武昌海關的加工貿易集中作業中心辦理,通過加工貿易系統、可視化處置平臺等在線快捷辦結,同時“一次申報”“一本賬冊”等優惠措施給予了企業最大通關便利。
制度創新為綜保區建設提速
綜保區是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為“宜荊荊恩”城市群首家運營的綜保區,宜昌綜保區創下“當年獲批、當年建成、當年驗收”的“宜昌速度”。
宜昌綜保區獲批后,宜昌片區推出招商引資先行開展、單體建筑先行驗收、稅收政策先行適用的“三先”舉措,通過制度創新打破綜保區先建設、后封關、企業再入駐的傳統模式。在綜保區獲批后整體驗收前,實現標準廠房建成一棟、驗收一棟、投入使用一棟,企業提前適用免稅進口機械設備等政策紅利。
去年,宜昌綜保區“提前適用政策”案例成功入選全國16個典型案例之一。綜保區還未封關運營,奧馬電子科技有限公司5G新材料項目就已入駐,進口70多萬元的設備提前適用政策減免稅收約10萬元人民幣,項目建設進程不斷加快。
借助綜保區平臺優勢,默晨制藥、法梅隆生物等企業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先人一步搶占國際市場份額。自貿區制度創新優勢和綜保區政策優勢疊加,宜昌片區進出口額在全市占比由掛牌之初的6%提升到2021年的28%。(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朝霞 通訊員 丁承艦)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