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潮】
原標題:秉持誠實守信 共鑄消費和諧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楊冉冉
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每到這一時間節點,各行各業的維權新聞就會被輿論聚焦。而商家們也都十分警醒,唯恐自家商品出現問題被投訴、舉報甚至曝光。
近幾年,隨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出現,“3·15”多了不少新話題和新面孔:非法金融理財、互聯網信息安全、個人隱私泄露、醫美亂象、APP自動續費等。以醫美行業為例,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有近10萬家醫美企業,8.8%的醫美企業出現過經營異常,7700余家曾遭到行政處罰,近400余家企業有嚴重違法行為。
全新的消費方式,構建了更為復雜的消費生態,消費者維權也更加復雜化。消費者要求被公平對待的呼聲更加強烈。而今年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正是“共促消費公平”。
共同促進消費公平,需要各方一起行動起來,政府為主導、社會齊參與、行業勤自律,多方聯動。對于企業而言,產品質量和信譽是一個企業基業常青的基礎和動力,誠實守信、合法經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珍惜每一個消費者。面對消費者的投訴,要真誠聽取,耐心協商,第一時間給出解決方案,讓消費者安心。
只有遵守誠信,優化服務,提升品質,正視消費者權益,才能成為一家讓消費者放心的優質企業。而要想有更多的優質企業出現,就需要政府部門、行業機構等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秩序規范,為優質企業發展培育優渥土壤。
同時,還應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細化信用評級。例如,銀保監會去年印發《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評價辦法》,擬通過設計“打分評級”的監管評價方式,來倒逼各金融機構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行業機構越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得到的評價級別越高,被監管的措施越寬松。反之,如果這類機構不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那么評價級別就會很低,將會面臨多種嚴格的監管措施。
對銀行保險機構而言,這種監管方式無疑是上了“緊箍咒”,對優質企業宣傳推送,無良商家公示公告,讓侵權行為暴露在消費者的視野下。
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離不開法律法規的護航、少不了司法執法的保障,更有賴于消費者增加維權意識,提高自我維權能力。而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更有義務和責任一馬當先,自律自省,秉持誠信經營理念,促進和諧消費。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