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吉林長春: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彭冰 柳姍姍
轄區的大街小巷,就是戰“疫”陣地;一部手機、一張嘴、兩條腿,就是戰“疫”武器;居民的健康平安,就是使命擔當……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吉林省本輪疫情爆發后,社區工作者義無反顧、沖鋒在前,為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3月22日,長春市朝陽區重慶街道新華社區黨委書記李坤介紹了該社區的防疫經驗。
新華社區位于長春市中心,共有66棟居民樓,劃分為13個網格,常住居民3580戶、6822人。3月8日以來,新華社區有社區工作者25人,各級下沉干部、志愿者共50余人,連續工作在防疫第一線。
“我們社區的特點是老舊散居民樓多、流動人口多,管理起來難度較大。”李坤說,在封閉管理初期,有的居民會有不理解的行為,社區“三長”(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宣傳防疫要求,最大限度爭取居民群眾的配合。
核酸檢測是盡快清查病毒,阻斷疫情傳播鏈的有效手段,是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為確保核酸檢測“應檢盡檢,不落一人”,新華社區都是連夜做好采樣點的布置和準備工作,保證第二天準時為居民采樣。為盡可能減少人員流動,同時也為了提高采樣效率,社區還專門設立了戶外臨時采樣點和流動采樣工作組,方便駐街單位工作人員和居民群眾就近就便進行檢測。對年齡偏大、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還會專門開設“綠色通道”,安排專人值守、隨到隨檢。
“社區工作者每天穿梭在樓宇間,我們的付出居民是看得到的,也得到了理解和認可,現在我們在小區做核酸檢測時,還會有居民給我們送來暖水瓶、熱貼,可以說,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李坤說。
據介紹,疫情發生以來,社區工作人員勞動強度非常大,平均每天休息時間只有5個小時左右,白天忙起來甚至吃不上一口熱乎飯。開展“敲門行動”時,他們穿著防護服一層一層爬樓,一家一家敲門,所有人都在防護服里洗了“汗水澡”。核酸檢測點上的工作很忙,因為防護服的穿脫程序比較繁瑣,有的同志為節省時間,干脆穿上尿不濕,防護服一穿一天,人一站一天。
在抓好防疫的同時,社區也在積極幫助居民解決生活難題。錦水路網格有一名尿毒癥患者,每周需要去醫院做三次透析,全面實施社會化管控以后,他的出行成了難題。網格長岳桂梅得知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將就醫的證明開好送到他手中。類似情況還有很多,社區堅持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幫助解決。
此外,為了保證社區居民在管控期間的正常生活,新華社區還在轄區內設置了5個物資投放點,隨時準備啟動。21日晚,社區為居住在轄區內的11個低保家庭,24名殘疾、空巢高齡行動不便的特殊居民,每家送去50斤大米和20斤免費蔬菜包。截止目前,新華社區三次新冠抗原自測和多次全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零感染。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