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攬儲利器還靈嗎?結構性存款規模縮水 利率走低
以往,一季度銀行攬儲,往往會亮出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短期定存產品三大利器,然而在資管新規實施元年,記者注意到今年一季度的攬儲利器中結構性存款卻風光不再。一些銀行甚至直接停售了結構性存款,而在售的銀行中,可選擇的結構性存款種類也不多,大部分不超過10款產品。
結構性存款退出部分銀行在售清單
隨著假結構性存款“清退”,在優化負債結構的背景下,曾一度被視為保本理財替代品、銀行攬儲利器的結構性存款的熱度冷了下來。近日,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調查發現,目前多家銀行已停售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的產品數量也相對較少。
“從去年底開始就不賣了,總行有要求,結構性產品規模要壓縮,所以去年一些產品到期后就不再出新的承接產品了。”某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往年一季度的攬儲任務中,結構性存款是全員攬儲的必選項,不過今年這項任務取消了。”另一國有銀行人士表示。
不光是國有大行,一些中小銀行也不再發行結構性存款。“之前賣的很火,但現在已經不再發行了,APP端和柜臺都不賣了。”某城商行理財經理說,后續是否會有結構性產品還不知道,要看總行的安排。
記者也查詢了在售結構性存款的股份制銀行,在售的產品數量相比今年年初又有明顯縮減。3月23日,記者登錄興業銀行APP,在售結構性存款僅有9款,其中3款是美元類產品,剩下的多是90天以內的短期產品。而華夏銀行APP內在售產品僅10款。之前結構性產品比較豐富的招行APP內,記者也僅僅查詢到了11款結構性存款。其中31天至94天的中短期產品有7款,占比為63.6%。
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結構性存款規模繼續壓降,其中,國有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壓降幅度最大,個別國有行已停發個人結構性存款,一方面是受監管約束,另一方面是銀行自身存在壓降負債成本需求。
從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來看,2月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由升轉降,下跌至5.88萬億元。其中,中資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2.1萬億元,相較上月微幅下跌了54.51億元;中資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78萬億元,相較上月下降了882.7億元。
收益吸引力持續走低
除了產品發售量較少之外,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也不再“吸睛”,利率普遍在1.1%-3.5%,最低收益率與定期存款利率相近,而各家銀行最高的預期年化收益基本處于3%至4%水平。
如某股份制銀行推出的一款64天的結構性存款,起存金額1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為1.5%至3.2%,某銀行一款91天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起存金額91天,預期收益率1.1%或3.31%。某國有銀行在售的18款結構性存款產品,主要集中于起購金額1萬元,投資期限以36天、64天為主的短期產品,投資期限180天以上的產品僅有3款。
一些預期收益率顯示較高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或者投資期限較長,封閉期限增加了投資者的考量,或者收益的范圍比較廣,實際收益或許并不如投資者的預期。
3月中旬,市民鮑女士在某股份制銀行購買的一款130天的理財產品提前收益到期,她仔細算了一下,最終收益月3%左右。“這個收益率和我想象的還是有些差距的,之前買的時候后產品說明書的預期收益率是0.5%至8.0%,雖然我想過8%的收益可能性不大,但是產品的收益范圍定的那么寬泛,我還是挺期待4%~6%,最終收益有點小失望。”鮑女士對記者說。
“此前,假結構性存款會將障礙價格劃分得特別寬,設置得也較為簡單,使客戶很容易拿到中檔或高檔利率,客戶愿意購買,也成為銀行的攬儲利器。”一家正在發售結構性存款的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坦言。但隨著假結構性存款的“清退”,結構性存款只能保證本金和最低收益率,至于最終收益率如何還需要看掛鉤標的市場表現。
受短期金融市場震蕩影響,一些銀行也推出了掛鉤黃金、指數等金融衍生品短期表現的結構性存款,以吸引投資者。不難看出,投資者們似乎更傾向于配置起購金額低、短期、靈活支取的結構性存款來過渡。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結構性存款收益率的不斷下行,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將持續減弱,側面助推結構性存款壓降的趨勢。(寧波晚報記者周雁 通訊員任添添)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