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系統推進氫能全產業鏈發展
氫能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有望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有力支撐。3月23日,《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統籌謀劃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未來將有利于因地制宜開展氫能產業發展示范,推動氫能多元化應用,加速氫能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可再生能源制氫前景看好
目前,氫氣的來源主要有三條路線: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制氫,即灰氫;工業副產氫,即藍氫;可再生能源制氫,也就是綠氫。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建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化石能源制灰氫的碳排放量很高,制取每公斤氫氣平均排放10-30公斤二氧化碳;藍氫需要等待副產制氫設備、CCUS技術的普及;可再生能源電解制綠氫成本高、轉換效率低,還處于起步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認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年制氫產量約3300噸,而目前灰氫和藍氫是氫的主要來源,可再生能源制氫還處于示范階段。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規劃》既著眼于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又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促進綠氫的示范,未來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毛宗強認為,《規劃》最大的意義是明確了氫能產業的發展地位,給了氫能產業發展的底氣,對氫能制、儲、輸、用等全產業鏈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雖然目前綠氫的成本比較貴,但是綠氫未來的前景非常好。”毛宗強表示,一方面,制綠氫的電價下降得非常快。另一方面,在制氫方面,目前我國的堿性電解槽技術領跑國際先進水平,電解槽成本已經下降至7000元/立方米氫氣產能,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甚至更低。所以,未來,綠氫的成本有望在短時間里降到1.5元/立方米。雖然,1.5元/立方米比煤制氫的成本要高,但是如果考慮到未來煤制氫加上碳稅等成本,綠氫的成本將具有競爭性。
“目前階段,若政策給予制綠氫補貼,將促進綠氫生產的商業化發展。”毛宗強說。
建議系統推進氫能全產業鏈發展
隨著《規劃》的實施,氫能的示范應用場景有望加快拓展。
張建紅認為,《規劃》有利于推進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的全面成熟,促進氫能在交通、工業等重點應用領域大規模市場滲透,搶占國際前沿陣地。氫能拓展到冶金、化工、交通、電力等領域,才能充分發揮氫能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排放、高污染行業綠色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儲能是氫能的又一大應用場景。“可再生能源制氫結合氫燃料電池,可以調節電網負荷和儲能,能夠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比例。目前,能源行業積極投資可再生能源制氫,為規模化生產清潔低碳氫能奠定了基礎。《規劃》提出,探索在氫能應用規模較大的地區設立制氫基地,這是新提法,產品生產靠近市場,經濟上是合理的。”張建紅說。
毛宗強表示,目前,氫能的主要應用領域是交通運輸、發電、工業、建筑節能等,這些領域將來主要是增加氫能的使用量。隨著氫能產業的發展,氫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會快速增長。只要按照現在已經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氫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將有安全保障。
劉強認為,氫能示范應用主要仍然在一些距離比較短,線路比較固定的場景,氫能應用的示范需要加快解決加氫站的問題。未來,我國在應急電力、備用電力領域使用氫能也是很好的選擇。
對于未來氫能的發展,劉強提出四點建議:一是系統推進氫能全產業鏈的發展;二是不要急于進入大規模發展綠氫的階段,而是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資源,把氫能產業鏈打造完整;三是加快技術研發力度,尤其是要突破一些關鍵技術瓶頸,如綠氫生產中的催化劑等;四是開發各種應用場景,尤其是備用電力、應急電力的應用場景。(記者 郭錦輝)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