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穩慎應用 示范先行(主題)
——聚焦《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副題)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飛揚”火炬采用氫能作為燃料;冬奧賽區共投入氫燃料電池汽車1000余輛,配套建設加氫站30余座。氫能成為“綠色辦奧”理念的重要體現。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當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我國將怎樣規范和引導氫能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當前,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和經濟體已將氫能視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戰略選擇,持續加大投入、加強布局,搶占氫能產業發展制高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介紹,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居于世界首位,在清潔低碳氫能源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氫能產業發展態勢總體良好,已初步掌握氫能制備儲運加注、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在部分區域開展了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
其中,在氫氣制備方面,我國氫氣年產能約4000萬噸,年產量約3300萬噸,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構成,煤制氫和天然氣制氫占比近八成,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很小。
在氫氣儲運方面,我國現階段主要以高壓氣態長管拖車運輸為主,管道運輸仍為短板弱項。目前,我國氫氣管道里程約400公里,在用管道僅有百公里左右,液態儲運、固態儲運均處于小規模實驗室階段。
在氫氣加注方面,我國已建成加氫站200余座,液氫加氫站、制氫加氫一體站建設和運營經驗不足。
“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面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后等挑戰,需加強頂層設計,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王翔說。
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國將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噸至20萬噸每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噸至200萬噸每年。
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
“《規劃》科學分析了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明確了氫能在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戰略定位、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提出了氫能創新體系、基礎設施、多元應用、政策保障、組織實施等方面的具體規劃,為我國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說。
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規劃》明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氫能創新體系建設,以需求為導向,帶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集中突破氫能產業技術瓶頸,建立健全產業技術裝備體系,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在王翔看來,氫能產業鏈長、技術難度大,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氫安全科學機理、專業人才等方面,均有較大提升空間。《規劃》將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聚焦氫能制備、儲存、輸運、應用全鏈條,提升裝備自主可控能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入融合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長、研究員景春梅認為,當前,我國氫能技術攻關力量不夠集中,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應通過產業發展聯盟、國家級創新平臺等機制,依托產業鏈龍頭企業打造攻關聯合體,全面提升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原始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在全球氫能產業競爭中,我們要抓住機遇,努力實現氫能科技革命性突破,推進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全面成熟,促進氫能在交通、工業等重點應用領域大規模市場滲透,搶占國際前沿陣地。”歐陽明高說,要堅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凝聚各方創新成果,推動形成國際氫能應用良好生態。
穩慎有序推進產業發展
“穩慎應用,示范先行”,是《規劃》確立的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之一。
《規劃》提出,積極發揮規劃引導和政策激勵作用,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與技術創新水平相適應,有序開展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擁而上。
景春梅稱,地方布局氫能產業要因地制宜,在氫能熱中保持冷思考。目前,各地正在積極推動本地氫能產業發展。我國資源能源稟賦多樣,對能源的選擇及經濟調控的回旋空間較大,各地區應切實從實際出發,從各自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承載能力及地方財力等多方面系統謀劃,理性布局。
王翔表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氫能產業發展相關規劃、支持政策時,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發展基礎和條件,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嚴禁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避免造成基礎設施和資源浪費。
“各地方要綜合考慮本地區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在科學論證基礎上,合理布局氫能制備、儲運、加注、應用等產業鏈相關項目,穩慎有序推進項目建設。”王翔說,嚴禁以建設氫能項目名義“跑馬圈地”,嚴禁在氫能產業規劃制定、投資規模、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相互攀比。(記者 劉坤)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