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區行·青海篇⑦】
原標題:海北門源——草原上的豐收季
(資料圖)
馬錄林是海北州門源縣青石嘴鎮大灘村的養殖戶。一大早,他就來到當地活畜交易市場“趕集”,剛和記者打了個照面,又忙著給自家牲畜消毒、檢疫、登記去了:“這是進入市場的第一步!秋天是草原上牛羊出欄的季節,市場紅火得很!我們一會兒聊……”
走進市場,就聽到了此起彼伏的牛羊叫聲。趕著牛羊的牧民、討價還價的商販,買進賣出,好不熱鬧。
“青石嘴鎮位置很特殊,東接門源農區,西連祁連草原,十里八鄉的人都在這里進行牲畜交易。”青石嘴鎮黨委書記烏蘭巴特一邊帶我們參觀,一邊介紹情況,“要是沒有國家的投資,我們哪能建起這么大、這么好的活畜交易市場!牧民群眾都積極得很,臨近的青石嘴村、西鐵邁村也為建設市場籌集了580萬元。我們這個市場,在青海省都是響當當的!”
“我家的牛羊你放心,都是精飼料喂養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馬錄林以滿意的價格賣掉兩匹馬和兩頭牛,正幫著客人把牲畜裝上車。
收下客人遞過來的名片,看著到賬的貨款,馬錄林笑得合不攏嘴。
“自從鎮上有了這個市場,家里出欄的牲畜隨時都能賣出去,這里收購牲畜的客商多,價格好,方便得很!”
“沒有這個市場的時候呢?”
“以前想要出售牛羊,要么坐在家里等,要么急著四處找買主,沒個卡碼(章法)!”馬錄林說,牧區面積大、范圍廣,大家住得也分散,買賣的主動權由不得牧民,完全掌握在中介和客商的手中,牛羊賣不上價。
“市場好不好,交易額最有說服力。”烏蘭巴特接過話頭,“市場開業的頭一個月,就交易了活畜4681頭(只),交易額2483萬元,牲畜價格平均提高了1000元到1500元。現在,我們這個市場已經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
“牧民賣得順心,我們收得也放心。你看,沒過一會兒,我就收購了十幾匹馬!”市場的另一頭,客商楊志強操著帶有云南口音的普通話做成了好幾單生意。他雖不是本地人,卻十分看好青海市場,常年在海北草原收購牲畜。“以前辛苦不說,牲畜的質量好不好、有沒有通過檢疫,心里都沒底。現在好了,有了這個市場,既節約了時間,又保障了品質,一舉多得!”楊志強說。
日頭逐漸升高,市場也愈發火熱,賣得滿意價格的牧民、做成生意的客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我們知道,草原豐收的季節,才剛剛開始。(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王雯靜 孫金行)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