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新希望公告擬投資33.41億元,建設12個生豬養殖項目。正邦科技公告擬以13.16元/股的價格,募資80億元,用于10萬頭生豬育肥場“種養結合”基地建設。《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新希望、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牧原股份、傲農生物、天邦股份、京基智農、金新農等生豬養殖類上市公司相繼加碼生豬養殖,不過,5月份出現的商品豬銷售價格下降現象,使市場擔心此輪“豬周期”到了由升轉降的拐點。
新希望再建12個養豬場
6月30日,新希望公告稱,決定繼續加大在生豬養殖業務的投資力度,建設12個生豬養殖項目,項目總投資額為33.4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7.93億元,生物性資產和流動資金投資15.48億元。這些項目建設地點分別在河北廊坊、山東煙臺、湖南邵陽、江蘇鎮江、四川宜賓、遼寧錦江、廣西柳州、廣西貴港、陜西咸陽、陜西渭南等地。
就在新希望發布公告的同時,同為生豬養殖巨頭的正邦科技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募資80億元,用于正邦存欄10萬頭生豬的育肥場“種養結合”基地建設等多個養殖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
事實上,今年以來,溫氏股份、牧原股份、傲農生物、天邦股份、金新農等多家上市公司也相繼公告加碼生豬養殖產業。記者僅以剛剛過去6月份為例,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A股生豬養殖企業就發生了如下投資行為:6月8日,京基智農投資的海南省文昌市生豬產業鏈項目舉行開工奠基儀式,計劃出資近30億元投建生豬養殖項目,項目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出欄商品豬30萬頭;6月9日,金新農與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民政府簽署生豬養殖合作協議,擬在五年內分期累計投資12億元,建成年出欄60萬頭規模化養殖基地并建設配套飼料工廠,其中第一期擬在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投資3億元;6月18日,傲農生物公告,擬以人民幣1.81億元購買福建養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51%股權,并將承租由吖吖農業在四川省簡陽市建設的存欄5000頭母豬的自繁自養豬場;6月25日,溫氏股份發布公告,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擬募集資金98.75億元,部分用于養豬類項目;6月27日,由天邦股份投資1億元興建的浦口區萬頭豬場項目竣工,比原計劃提前1個月,預計年出欄生豬3萬頭,計劃在7月中旬進豬養殖。
“好日子”能持續多久
養豬巨頭們為什么紛紛增加投入?很顯然,近幾年來養豬的利潤豐厚。2019年年報顯示,溫氏股份實現凈利139.06億元,同比增長251.38%;新希望實現凈利50.4億元,同比增長195.78%;牧原股份實現凈利61.14億元,同比增長1075.37%……
那么,這樣的“好日子”還能持續多久?
“各大生豬養殖巨頭紛紛增加投入,大建養豬場,等過了一段時間,豬兒都長大了,會否出現供大于求、銷售價格大幅下降,投資的預期收益難以實現的現象?”成都股民景先生擔心自己的股票價值會不會因此“縮水”。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今年5月份部分養豬巨頭商品豬銷售價格的變化情況:新希望28.53元/公斤,比4月份下降13.23%;金新農27.50元/公斤,比4月份下降10.11%;天邦股份 28.39 元/公斤,比4月份下降5.46%……
這是否意味著此輪“豬周期”由升轉降的拐點已經到來?“本輪豬周期疊加了新冠肺炎疫情、環保政策、生豬產品調運政策和生產周期性因素,與前幾個周期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說,自2006年以來,我國經歷了3個完整的豬周期,分別是2006年6月-2009年5月、2009年6月-2014年4月、2014年5月-2018年5月,時長分別為36個月、59個月和49個月,從波谷到波峰的上漲時間分別為23個月、28個月和26個月。本輪上升周期截至2020年5月份已有47個月。按此推算,目前有可能開始進入從此輪周期到新一輪周期的過渡期。
卓創資訊發布的最新一則研報則表示,生豬價格連續下跌帶動國產豬肉價格下滑,只要不發生對產能明顯影響的突發事件,本輪豬周期可能將進入下降通道,拐點或將到來。
不過,另有業內人士認為,受疫情影響,未來我國生豬養殖門檻將會提高,在規模化提升的同時,將加速進入工業化生產時代,機械化、智能化是其重要特征雖然生產主體仍呈多元化,但一體化企業、龍頭企業將會加速發展,成為影響市場發展的主力軍。作為已經登陸資本市場的生豬養殖類上市公司,在資金、技術、成本、環保以及市場方面都占有優勢。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