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國加入WTO之時,汽車產量為234.17萬輛,位居全球第八。20年過去,我國汽車年產量最高時將近2900萬輛。20年間,中國汽車產業以大開放、大變革,推動了大發展,徹底打消了很多人對加入WTO后中國汽車產業會全面潰敗的擔憂。如今,我國不僅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更是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動力源,基本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的領跑。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中國汽車產業在入世后的發展壯大之路,探其原因,核心離不開“合資合作”與“自主創新”:一方面,跨國車企通過完善的配套體系與規范的運作模式,為中國汽車工業奠定了產業基礎,培育了成熟的大市場;另一方面,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中國品牌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獨特發展道路,引領著未來汽車產業發展。
那么,面對汽車“新四化”帶來的產業新變革,羽翼漸豐的中國品牌與實力雄厚的跨國車企,未來會如何競爭與合作?未來如何轉型挖掘新的消費潛力?為此,調研團隊走進廣汽集團、豐田汽車等中外世界500強企業,探尋他們的“雙循環”發展密碼。
廣汽集團:創新引領高端化突圍
廣州番禺汽車城,廣汽埃安總裝線上的機械手臂忙而不亂地揮舞著,AGV無人小車忙碌地運送各類零部件……這條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數字化生產線,產能利用率最高達到160%。
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廣汽集團累計生產汽車163.6萬輛,同比增長2.8%;累計終端銷售汽車172.9萬輛,同比增長7.8%。這與20年前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年產量僅為5.3萬輛,在自主品牌創業之時,甚至連一顆螺栓都要自主設計。
作為廣東汽車制造業的龍頭,廣汽集團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我國汽車產業入世20年來的發展縮影。
“加入WTO不僅給中國汽車市場帶來巨大變化,還給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人才、技術、管理上帶來很大促進。”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認為,未來要不斷聚攏全球優秀人才,激發企業內在活力,加速朝世界一流企業邁進。
成長??
從跟跑到領跑的破局
“我們在和本田、豐田等跨國企業的合作中,逐步實現資本、人才、技術、管理模式的積累。”曾慶洪毫不諱言合資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助力,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合資合作的模式為中國汽車企業吸收、消化和再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1年12月,廣東生產汽車4750輛,全年累計生產57150輛。到2020年,全省生產汽車達313.31萬輛。
量的躍升源自于“質”的改變。回溯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合資合作是其中不可不提的重要模式,也正是合資合作給廣汽集團帶來發展的初動力。
“外資企業的管理模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套管理工具。比如借助日本最早開展的QC管理模式,可對應解決人力、資源、環境、工藝、材料等問題。”曾慶洪說。
有了開放合作,產業就有了迎頭趕上的機會。經過20年發展,廣汽集團旗下已有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乘用車、廣汽埃安等數十家企業與研發機構,成為國內產業鏈最為完整的汽車集團之一。
“對廣東來講,入世帶來產業政策、關稅調整等紅利,讓汽車產業有了規模化的發展,有了更成熟的配套,這也使得汽車成本大幅下降。”曾慶洪說。
創新??
核心技術“反向輸出”
地處改革前沿和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廣汽集團并沒有因合資的成功而停止自主創新的步伐。
11月19日,在第十九屆廣州國際車展上,廣汽三菱展臺發布了一款全新純電SUV。這并不是通過傳統路徑從國外引進的普通車型,而是三菱汽車與廣汽集團深度合作,依托廣汽集團核心技術共同研發的新能源SUV車型。
事實上,廣汽的核心技術已開始成為行業引領,旗下的智能網聯新能源車型已全面導入各個合資車企,實現了技術反向輸出。
從當初的學習,以市場換技術;到如今的反哺,向合資方輸出技術,模式創新背后是技術創新。競合關系轉變的背后,是廣汽集團在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
“創業之初,很多供應商對我們沒有信心,不愿合作,即便一個小小的螺栓,也得自己開發。”廣汽乘用車整車制造二部新車型項目負責人侯敏見證了廣汽自主品牌發展的歷程:彼時沒有團隊、沒有流程、沒有技術、沒有體系,幾乎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
目前,廣汽傳祺、廣汽埃安“雙子星”持續發力,已經成為廣東汽車工業高質量發展、優化廣東汽車制造業結構的新動能。
“近年來,自主品牌的發展還是比較成功。這也離不開廣汽20多年來合資合作帶來的產業配套,可以說廣東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良性循環的集群效應。”曾慶洪表示。
國內市場不斷開花,海外市場也頗有收獲,廣汽集團國際業務已成功進入26個國家和地區,初步構建起全球銷售和服務體系。9月26日,廣汽集團與Stellantis集團合作拓展海外市場,首批770輛由廣汽集團生產制造的SUV產品,正式貼牌出口墨西哥,使用道奇品牌進入海外市場銷售。
蝶變??
打造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車企
目前,汽車產業正處百年未遇之大變局。面對新一輪技術變革,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廣汽集團未來如何才能實現領跑?
開放與合作!這是曾慶洪一直提到的兩個關鍵詞。
2017年4月,廣汽集團攜合作伙伴大手筆斥資450億元布局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我們在建造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時,就強調‘要把產業園建成共享的平臺’。以開放的姿態向造車新勢力開放,希望通過共享產能、配套,促進彼此的成本下降,促進廣東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曾慶洪表示。
目前,圍繞電動化、智聯化、共享化、數字化戰略,廣汽集團正加快向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轉變,致力于在2027年進入世界100強,2035年成為世界一流企業。按照廣汽集團規劃,“十四五”期間將實現產銷350萬輛,年復合增長率超10%,全集團匯總營業收入超6000億元,利稅總額超660億元。
“廣汽的未來要靠人才,要通過靈活的體制機制吸引人才。”在曾慶洪看來,要實現世界一流企業,就要抓好“人才”與“機制”的牛鼻子。
就在11月29日,廣汽集團正式宣布通過內部資產重組,增資超百億元,實現了廣汽埃安“研產銷”一體化,這標志著廣汽埃安混合所有制改革前期基礎工作的完成,正式進入混改階段。
在此之前,廣汽集團已經完成合創汽車、巨灣技研等下屬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并積極研究推動有條件的投資企業上市。此外,分別于2014年和2017年實施兩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累計激勵6228人次。推動巨灣技研、合創汽車等5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充分調動核心團隊積極性。
“廣汽高度重視對標一流管理提升工作,成立工作專班,堅持問題導向,將對標一流工作與‘十四五’發展規劃、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雙百行動’等改革發展重點緊密結合。”曾慶洪透露,已制定了涵蓋8大領域、37項重點任務、近70項提升目標的行動方案,要建設具有一流競爭力的中國特色汽車企業。
豐田汽車:開放合作構建新生態圈
一款豐田全新純電系列車型,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中國消費者需求,從軟件到硬件,都吸收融入了中國創造。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豐田中國高級執行副總經理董長征說。成立84年的豐田汽車邁入轉型關鍵年,中國市場的力量不容忽視。
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已經成為豐田最重要的版圖,立足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變革的前沿陣地,豐田正著手未來,以中國創新反哺全球布局。
到2025年,豐田規劃向中國市場導入35款新電動化車型,包括10款EV,電動化車輛占比總銷量50%。為實現這一目標,豐田的技術路線囊括了HEV(雙擎)、PHEV(雙擎E+)、EV(E進擎)、FCEV(氫擎)等全方位電動化技術。同時不斷尋求多方合作,擴大朋友圈,在中國市場落地開花。
轉變??
從豐田中國到中國豐田
機械手臂有序工作,零部件從三面收貨口運輸而來,物流路線智能決策……在廣州南沙黃閣,豐田在中國精心打造的新一代智慧工廠有序運作。到明年,廣汽豐田將達成100萬輛年產能。
10年前,豐田中國研發中心TMEC在江蘇常熟破土動工,親臨現場的豐田汽車公司社長豐田章男用中文說“中國最重要”,引發行業熱議。
原因無他,盡管當時眾多跨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潛力深信不疑,但豐田將中國市場定位為全球戰略中“最重要”的版圖,還是語出驚人。
10年后,“中國最重要”不再只是口號和宣講,而已成為實實在在的銷量和未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引領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蝶變,也助推豐田在全球競爭中占據主動。
據豐田汽車2021財年數據,相對于全球產量下滑6.4%,豐田在中國的產量卻增長30.9%。今年1—10月,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分別實現6%和8.4%的累計銷量增長。
“豐田已在中國設立28家主要的獨資和合資公司。”董長征表示,豐田在中國市場的產品涵蓋了轎車、SUV、MPV、中型客車以及高性能運動車型,其中包括汽油動力、油電混合動力、外插充電式混合動力以及純電動、氫燃料電池等全方位的技術。
一方面,豐田加快了新技術和產品引入的節奏;另一方面,隨著產能建設逐步到位,豐田在生產本土化之外實踐研發本土化,擁有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等6所研發機構,將致力于開發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技術與產品。
反哺??
中國創新技術成生力軍
今年進博會的展臺上,一輛面向未來的概念車,與傳統的豐田氣質截然不同。它的科技感與犀利感,體現了豐田電動化轉型之勢。有趣的是,豐田全新電動系列的首款車型bZ4X CONCEPT,選擇在中國市場全球首發。
以中國市場為陣地,豐田也在激烈的產業變革中加速轉身。從bZ系列車型上可見一斑,電池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多媒體系統硬件來自中國合作的一級供應商,軟件則選用中國IT龍頭企業的解決方案,中國的造車力量在這款概念車上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董長征表示,中國在新四化領域的政策扶植以及技術發展都位于世界前列。
變革之中,豐田一直秉承開放的姿態,尋求志同道合的伙伴,以擴大朋友圈,形成本土化的技術創新力量。董長征列舉道,在純電動車與電池領域,豐田同比亞迪、寧德時代、新中源等開展合作。
2019年,豐田開放關于電機、電控、系統控制等車輛電動化技術的專利使用權,涉及專利約23740項。2020年,比亞迪豐田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以深度的技術交流合作為基礎,研發純電車的戰略合作。
中國是全球最具活力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已經是許多車企巨頭的共識。董長征表示,豐田希望通過全方位的技術發展為中國汽車事業作出貢獻。這一過程中,深度參與中國市場智能網聯化、電動化的發展,將有助于借力中國科技創新反哺全球。
共贏??
擴大朋友圈布局未來出行
噴涂字體“H2氫動力”,藍色條紋的裝飾讓車身與眾不同……一汽豐田工廠正在加緊生產一批柯斯達客車。這批氫燃料電池客車的動力系統由豐田汽車與億華通合作研發,將成為2022年冬奧會的服務車輛。
“除了柯斯達氫燃料客車,豐田的第二代Mirai氫燃料電池汽車也將為冬奧會綠色出行賦能。”董長征介紹道。事實上,在許多同行仍覺陌生的氫燃料電池領域,豐田已布局多年。
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已經擁有較成熟技術和應用經驗的豐田,在中國選擇共享合作廣泛結盟,聯合多家上下游企業一起,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進程。
從2010年11月開始,豐田分別與億華通、重塑科技、一汽、廣汽、福田、雪人股份、海格客車、東風、北汽等達成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相關合作;2019年來,豐田開放了數千項燃料電池相關專利。
隨著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加速,豐田也以更開放的姿態投入其中。
2020年,豐田與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廣汽集團、北汽集團以及億華通簽署合約,共同成立了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究開發公司。2021年,豐田與億華通成立了推進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事業的合資公司,完善了中國專用燃料電池系統從開發到市場投入以及服務的全流程體系建設。
數據顯示,豐田在華兩大合資公司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已經分別達成了900萬和600萬的累計銷量。董長征坦言,豐田未來將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全面推動電動化轉型,擁抱中國市場這片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沃土。
■特寫
造可以“秒”變的車
“汽車控制器減少約20個,算力提升50倍,線束縮短約40%;同時通過搭載高速車載以太網,將數據傳輸速率提升10倍。”看著全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模型,廣汽埃安技術中心主任許俊海面帶自豪地介紹,這將讓今后的汽車實現硬件即插即用,軟件常用常新,讓升級汽車像升級電腦一樣簡單。
這是造車底層邏輯的革命性變化。按照傳統汽車電子電氣架構,開發一個功能,要以“月”為單位才能更新到汽車上。如今有了新的電子電氣架構支撐,就能從“月”變成“秒”,實現功能的快速迭代。
“隨著大數據、高帶寬、5G通信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汽車的要求有了很多變化,汽車本身的形態包括形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廣汽研究院智能網聯中心副主任梁偉強認為,這就必須要有電子電氣系統為汽車實現持續增值。
事實上,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的研發是一個復雜而龐大工程,大到車企文化、組織架構,小到產品驗證流程、工程開發都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且行業還沒有統一標準。
許俊海透露,這需要通過打造軟件自主團隊、投資并購等方式,大幅提升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克服底層軟件/代碼難以統一的行業難題。
從新的電子電氣架構研發成功可以看出,我國汽車智能化的研發能力已經邁出了實質性一步,實現了在關鍵技術領跑。此外,續航、充電、安全、智能……技術及成果落地速度之快,也在迅速改變汽車傳統生態,從消費者的體驗,到產業發展的方向,實現不斷突破,迎接新生。
■觀察
創新才能搶占新賽道
在剛剛結束的廣州車展,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跨國品牌為了爭奪市場密集推出新能源產品,自主品牌則靠著新技術吸引了大量消費者。
這意味著在面向未來汽車產業競爭的新賽道,中國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不落后、不缺位。當前,我國汽車產業正處于由大變強的關鍵期,得益于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的加持,我國不僅是全球汽車市場的龍頭,而且逐步實現了電動化、智能化的核心技術突破,在部分領域開始領跑全球。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通過上下游協同發展,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實現了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領先,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性能不斷提升,新技術層不斷涌現,實現了關鍵部件技術與整車集成的齊頭并進。
不過,面對著汽車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產業格局日新月異。在新發展格局下,在“雙碳”戰略目標的新要求下,我國汽車產業仍需持續強鏈補鏈,提升全產業鏈水平,突破“卡脖子”技術、破解市場新痛點,創造消費新甜點,持續強化中國品牌建設,進而實現新突破。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