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言猶在耳。但近年來,“奉獻”“冷板凳”“異常艱苦”……卻成了大學生選報志愿時對基礎學科的刻板印象。在知乎、豆瓣等大學生匯集的社交網站上,談到基礎學科,有網友用四個字概括——“又難又窮”。基礎學科不僅招生難,而且許多此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也紛紛轉行。
所謂基礎學科,是指研究社會基本發展規律,提供人類生存與發展基本知識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哲學、社會科學、歷史、文學等。基礎學科作為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自主創新的源泉,和應用學科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這些學科通常商業價值不明顯,較難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應該說,基礎學科成為“冷板凳”是有一定道理的。從人才培養角度看,基礎學科一般就業不易且培養成本較高,講究厚積薄發和長期性。學習過程之艱辛往往不為外人所知,一些大學生入學后耐不住寂寞,可能會選擇中途放棄。從學科研究來看,基礎學科研究前期投入大,但成果轉化較慢,甚至沒有多大的經濟效益。
基礎學科雖“冷”,但我們對它的態度不能“冷”,不能因為冷門而不重視。
一方面,在學科人才上要管理好“出入口”。“入”指的是人才的招生和培養。當前,我國已有針對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強基計劃”。在此基礎上,不妨建立與“強基計劃”銜接的大學先修課程體系,讓高中生對一些基礎學科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感受其中的魅力,從而為高中、高校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開辟新通道。“出”指的是人才培養退出機制。有些學生之所以不敢選擇基礎學科,正是因為擔心沒有很好的退出機制,未來如果堅持不下去怎么辦?在這方面,我們不妨細化各個培養階段的退出出口,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更安心于學習和研究。
另一方面,在學科研究上,基礎研究的特點是基礎性、長期性、難以預測性。為此,相關支持政策要到位,既要大幅增加資金投入,又要適當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基礎學科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沉下心來致力于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力求在一些重大理論上取得突破。此外,一些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結構和資助機制不合理也亟須改變。據統計,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主要靠中央財政,地方、企業投入比重較低,而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投入則占到基礎研究投入的20%甚至更多。對此,要鼓勵更多企業、社會資金進入基礎學科領域,共同探索更好的支持科研的方式,進一步完善基礎學科研究的資金來源結構。
風物長宜放眼量,打鐵還需自身硬。眾多學子也要明白,唯有不斷積累知識、打好基礎、潛心治學,方能早日成長為國家需要的高層次人才。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