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正式落下帷幕,本屆大賽吸引了4347所院校、228萬余個項目、956萬余人次報名參賽。記者從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番職院”)了解到,該校參賽項目“新絲之路——絲綢皮草的開創者”,憑借大膽的跨界設計、創新的環保材料、不懼困難的堅持,從復活賽道實現“逆襲”,獲得職教賽道金獎。
行業首創
皮草面料有了“綠色”新選擇
在輕紡皮草行業,以往,絲綢只能生產平面面料,不能生產立體面料,而化纖皮草生產高耗能不環保,且面料吸濕性和透氣性差,動物皮草更是逐漸被企業棄用。如何滿足產業升級對環保皮草材料的新要求?在番職院,早在八年前就開始了相關研究。該校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劉科江告訴記者,在經過數屆學子和老師的反復實踐、數據積累,“新絲之路”團隊終于通過設計學、材料學、仿生學以及紡織技術等跨界設計,在行業首創發明了“絲綢皮草”環保材料。
記者在番職院現場見到“絲綢皮草”的成品,無論是質感、彈性、形態、肌理或是光澤、色彩、紋理、品類都幾乎與真皮相當。劉科江介紹,該材料以桑蠶絲為原料,不僅具有高仿真度,并且在吸濕、保暖、透氣、除靜電等品質方面遠勝于化纖皮草,成本也遠遠低于動物皮草,相信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項目負責人之一,工業設計專業大三學生郭宇楓告訴記者,該材料運用的“先脫后脂再織”“數字+多工藝合成法”等工藝攻克了絲綢皮革織造技術難題,使產品品質位于行業前列,并獲得了古馳、香奈兒等國際品牌面料供應商的青睞。團隊也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專利申請,并開始與企業簽訂技術合作協議和保密協議,推動項目轉化落地。
共同攻關
跨專業、跨學科團隊協作
劉科江介紹,項目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學校全程給予大力支持以及一支跨專業、跨學科的跨界研究團隊。番職院作為國家“雙高”院校,一直以“藝術+科技”為理念,有國家“雙高”專業群做專業支撐,此外還建立了廣東省皮革智能產品3D打印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藝術設計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為項目的開展提供了研究基礎。番職院高度重視師生科研工作和創新創業工作,全程關注項目研究進展,給予充分的支持和幫助。學校每年給工程技術中心配備200余萬的專項經費。
開發環保絲綢仿生皮草過程并不容易,郭宇楓表示,為了找出最佳的材料配比,從學校皮具藝術設計、藝術設計等專業凝聚起來的團隊也經過多次的失敗和嘗試。在這個過程中,皮具設計專業的同學要具備皮革皮草的專業基礎知識,熟悉皮革皮草材料特征和技術要求;藝術設計的同學具備工藝造型的專業技術知識,熟悉各種不同種類的皮草肌理特征和造型技術。
“大家專業互補、技術互助,以飽滿的熱情和迎難而上的精神投入到項目的研究中。大家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在做實驗和材料開發上了。”團隊成員之一,藝術設計專業大二學生孫源癸說,為了開發更優質的仿生皮草,團隊成員不分寒暑假和雙休日,經常加班加點到凌晨,甚至常常通宵。
目前該團隊成員有一部分在繼續從事面料開發或設計的工作;有一部分在從事面料的應用產品的設計應用工作;還有一部分在校生在繼續圍繞項目進行深入研究。
以賽促學
培育創新型復合人才
此次參加“互聯網+”大賽也并非一帆風順。“我們團隊是從復活賽突圍的。復活賽比小組賽難打太多了,從不同賽道的16個項目選出4個項目獲得金獎。以往從來沒有創意組賽道成功復活的案例。”孫源癸說,得知團隊進入復活賽道后,團隊立刻調整心態,全心投入,“最后獲得金獎證明我們的項目確實足夠優秀,實至名歸。”
番職院副校長歐陽麗表示,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推動跨界資源整合,對培養學生復合能力培養至關重要,也有利于學生未來走向工作崗位。據悉,番職院一直以來都在積極踐行“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理念,近年在“互聯網+”大賽中共獲國賽2金2銀,省賽6金12銀2銅,還獲中華職教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全國管理決策模擬大賽總決賽特等獎等國家級獎項41項,省級獎項68項。開發國內首套創新創業教具,出版《創新小白實操手冊》和《創業小白實操手冊》兩本教材。(記者黃淑儀)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