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群活動、黨史學習教育、歷史文化街區文商旅成果展示……近幾個月來,參加廣州市海珠區南華西街道黨史研學之旅的人絡繹不絕。
“七一”前夕,南華西街道“1+1+10”黨史研學線路正式揭牌啟用,成為海珠區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紅色陣地。揭牌當天,海珠區四套班子領導分批次到現場參觀研學。
如今,正值全省黨員干部貫徹落實“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之際,南華西街道黨史研學線路成為不少單位和市民黨史學習的必選打卡點。
“南華西街道的前輩們在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敢為人先’奮斗精神,是我們黨‘敢于斗爭、勇于勝利’品質在基層實踐中的生動體現,也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具體形態。”南華西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天軍表示,“我們要繼承發揚偉大建黨精神,以‘敢為人先’的昂揚姿態,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繼續提升家門口的黨史研學線路,為建設宜商宜業宜游幸福南華西不懈努力。”
家門口的黨史研學之旅
南華西街道“1+1+10”黨史研學線路充分利用社區中百姓身邊的研學資源,打造1個“風起南華”展覽、1個新時代驛站和10處研學點,全面展示海珠區和南華西街道改革開放初期“兩個文明”豐碩成果、新時代“熟人社區”社會治理經驗探索成效和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商旅融合發展藍圖。據了解,近3個月來,研學線路共接到60多個單位或團隊的預約,加上自主前來參觀的團隊和個人,共已接待超過1500人次。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參觀的黨員群眾紛紛表示,“這場家門口的黨史研學之旅就如同行走的紅色課堂,直觀具象、貼近生活的展現形式深深打動人心,讓黨員群眾對海珠區、南華西街道改革發展歷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激發大家干事創業、接續奮斗的精神力量。”
據介紹,南華西街道下一步將切實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繼續深化黨史研學線路內涵。一是擴建新時代驛站,建設高科技多功能導覽體驗空間;二是進一步挖掘廖仲愷、何香凝、高劍父、李少石等仁人志士的革命足跡和紅色基因故事,改革開放敢為人先的鮮活事例、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南華西街道的故事,梳理南華西街道的“之最”“首個”“第一”,整理匯編成冊;三是強化研學線路惠民服務功能,重點推進沿線社區居家養老和公共設施智能化建設,提升研學線路的智能化交互體驗,增設語音導覽和VR導覽功能。
“老先進”煥發新活力
民之所需,行之所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南華西街道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釘釘子”精神,狠抓各項工作落實,推動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通過夯實“熟人社區”治理,整合優化網格化建設,街道已實現38個黨建網格和81個社會化網格“雙網融合”,高效解決老城區再就業、危舊房待修繕等問題26項;專注城區環境精細管理,街道打造亮點紛呈的垃圾分類品牌,穩步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同時,高質量打造社區“和事堂”和龍武里社區警務室,探索實踐“黨建+調解”新機制。
一系列數據為南華西街道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提供了最好的注解:開展“樂安居”電器進我家、“童享”素質訓練營等七大重點民生項目,鏈接市區機關黨組織、轄區共建單位、愛心企業認領61個“微心愿”。強化兜底保障,舉辦“春風送暖,精準服務”招聘專場,開展困難群眾入戶走訪450多人次,安置公益性崗位5人。“紅姐街坊服務室”“熟人聯絡站”發掘培育12支78人社區基干隊伍,社工站系統運營“阿春老鄉熱線”服務來穗人員。圓滿完成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古村精準扶貧和新農村建設工作,2016年至今使用扶貧資金400多萬元,產業扶貧項目碩果累累……
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吳天軍表示:“我們將牢牢抓住洪德巷文商旅融合項目、洲頭咀公園—濱江西路‘1核4節點’提升工程和濱江沿岸高質量發展部署等重大機遇,繼續深挖街道優勢資源,深化文商旅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強重點企業跟蹤服務,推進轄區業態創新,促進街道經濟持續有序發展,煥發新活力。”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