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第二十三屆高交會在深圳開幕。走進深圳會展中心5號館,全自動全封閉細胞制備工作站、寬帶腦機接口系統等已轉化或即將產業化的創新成果引人注目,基于神經科學的生態陽光燈可模擬自然狀態下的藍色天空,把“藍天”和“陽光”引入室內。
這些展品來自中國科學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首次設立的合成生物學、腦科學兩大產業專展。
15年前,深圳先進院院長、深理工籌備辦主任樊建平曾在第八屆高交會上“預言”,10年后家家戶戶都有機器人,這個設想在當時看來有些大膽,但事實上,深圳2017年的機器人產業總產值已超過1000億元,2020年超過1400億元,掃地機器人等也走進了越來越多的家庭。
未來的“風口”在哪里?樊建平表示:“如今的合成生物產業和腦科學產業,就像是15年前的機器人產業。深圳的腦科學產業發展迅速,大有可為。合成生物產業雖剛起步,但未來發展潛力很大。”
“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助力“活膠水”產業化
不需要創可貼或縫針,人們皮膚上的傷口能否只需涂點“膠水”就能在60秒內愈合?除了皮外傷,心臟、動脈、神經的傷口也能被“膠水”治愈?這并非科幻。
在高交會現場展示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相關創新成果中,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的入駐企業——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接力深圳先進院鐘超課題組“從1到10”的研究,開展“從10到100、到無窮大”的商業化應用,讓這個看似科幻的場景加速成為現實。
現場負責人介紹,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已入駐13家企業,相關企業估值上億元。得益于深圳圍繞合成生物產業化加速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的有機融合,深圳已成為中國合成生物學代表力量及全球合成生物學創新網絡發展的核心節點。
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劉陳立告訴記者,全球合成生物學的研究和產業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我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雖然起步比國際上晚了10多年,但經過近10年來不同學科與領域的專家合作攻關以及國際合作,已奠定了相當好的研究基礎。
無需標記即可“動態捕捉”小鼠動作
一直以來,腦科學被認為是人類科學的“終極疆域”,是科研桂冠上最難以企及的明珠。

在高交會現場,一臺名為BehaviorAtlas的新型智能化動物行為精準分析系統引得不少觀眾駐足。一邊是活蹦亂跳的小鼠,身上沒有任何標記或連線,另一邊顯示的畫面卻在“動態捕捉”小鼠的全身運動,方便研究人員“看清”動物行為。
這臺新型智能化動物行為精準分析系統,由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蔚鵬飛團隊自主研發,目前已應用于大小鼠、犬類和猴等動物,并初步在癲癇病人上進行了應用,相關成果已通過專利授權進行系統生產,簽約訂單金額達數百萬元人民幣。
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院長王立平告訴記者:“不少人認為腦科學離自己還比較遙遠,但我國各種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我們在做‘從0到1’的創新時,也會充分考慮市場端的需求,促進腦與健康產業生態的形成。”
“相信再過10年或15年,合成生物產業、腦科學產業也會達到萬億級的規模。”樊建平告訴記者,合成生物學、腦科學都是全球前沿科學,需要“從0到1”的創新,而深圳多年來積累了“從1到100”的產業優勢,基礎科研和產業化可以螺旋式迭代、牽引,從產業端誕生的需求可以牽動基礎科研,基礎科研也可以推動產業的發展,從而更有利于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
責任編輯:Rex_08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