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認定結果,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理論與創作實踐教師團隊成功入選。這是該校繼2018年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后,第二次獲此殊榮。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理論與創作實踐教師團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學家何鏡堂教授領銜,包括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在內的20余位教師組成,教師團隊以“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走出兼具文化自信和國際視野的中國特色建筑理論與創作實踐教育發展之路,教學成果豐碩、科研業績卓越、學術造詣深厚。
立德重教成大我
打造赤誠仁愛教師團隊
團隊負責人何鏡堂院士雖年過八旬,仍奮戰教學科研一線,強調“學建筑先學做人”,以己為范,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國際設計藝術終身成就獎等榮譽。團隊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視學生核心價值觀及職業素養塑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設計方向,教導學生以赤誠熱情投入祖國建設,師生教學相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形成立德重教的團隊精神品質。
團隊積極灌輸服務祖國的遠大理想,逐步發展壯大教師團隊: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名,正高職稱14人,副高職稱6人。團隊已獲“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和“亞熱帶公共建筑可持續設計關鍵技術研究”教育部創新團隊、“建筑技術科學”廣東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等高層次人才團隊等榮譽。
課程體系強基礎
鑄就三位一體育人典范
團隊立足嶺南地域文化與特色,堅持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堅定“實踐—理論—再實踐”教學路線,為全國高校建筑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樹立了標桿。團隊主持“構建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和“建筑學研究生三位一體聯動式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教育實踐”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著眼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團隊培養了一大批基礎扎實、矢志報國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通過產學研三位一體和學徒制,為全國建筑學科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輸送一大批科研、教學人才;全力支持學生創業,依托建筑設計研究院、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等平臺,支持學生參與項目實踐,全力打造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培養研究生中數十人晉升教授、院長、總(副總)建筑師,還有一大批成為省、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或城鄉規劃建設領域領軍人物。其中,由何鏡堂院士親自培養的博士后、博士、碩士約百人,這批學生中,1人獲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8人獲中國青年建筑師最高獎——中國建筑學會青年建筑師獎。一屆屆畢業生,以拳拳報國之心,為城鄉高質量發展發光發熱,成就建筑領域獨有的“華南現象”。
團隊負責人何鏡堂院士主持籌備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成為國內建筑學界第一個且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構筑了產學研一體、系統完備、國內一流的學科發展平臺,從理論、技術創新角度為建筑學科全面發展以及當代中國城市建設做出積極探索,為中國建筑學科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其“兩觀三性”建筑理論在文化博覽建筑、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團隊著眼并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瞄準世界科研前沿,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承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引領現代工程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提供有力支撐。按照創作一個建筑精品、發表一篇學術論文、斬獲一個獎項“三個一”的標準,取得豐碩科研實踐成果,設計作品共獲各類獎項900多項,其中國際級獎項7項,國家級獎項10余項;論文成果數百篇,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0余項。團隊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部署,教師團隊和學生應邀參加雄安新區及起步區國際城市設計競賽和海南國際自貿島海口江東新區及起步區等城市設計大型國際競爭,并多次排名第一或入圍前三。團隊聚焦項目創作實踐,重道義、勇擔當,用建筑記錄時代,主持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大廠民族宮、勝利紀念館、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證紀念館、青島上合峰會主會場、廣東省“三館合一”工程、廣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橋——海心橋、映秀震中紀念地、天津博物館、錢學森紀念館、南京明清城墻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國深博物館等一大批精品工程。
熱心公益擔使命
沖鋒教育扶貧攻堅一線
何鏡堂院士關注教育,熱心公益,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后,將所獲獎金200萬元全部捐出,并牽頭各方成立何鏡堂教育基金,累計接受捐贈1100萬元,獎勵優秀青年學生以及教師,激勵年輕人的學術探索和創新研究。
何鏡堂院士心系青少年人才培養,通過接受人民日報、央視、鳳凰衛視等媒體專訪,走進中小學,開展科普教育和專題講座200余場次,用親身經歷為后輩種下勤奮好學、熱愛祖國的種子。團隊大部分教師都擔任了省、市政府及專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的決策咨詢專家顧問,活躍在各公益、學術組織,為國家與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團隊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參與國家脫貧攻堅戰,助力揭陽孔美村新農村建設,精準支持云縣、普洱市文化、科技扶貧及韶關龍歸糧所改造等,見證了團隊回饋社會的使命與擔當。
團隊表示,將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