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7日下午消息,據路透社報道,在胡志明市的金融區旁邊,二十來個攤販的攤位展示著五顏六色的電子錢包。這些電子錢包背后的金主有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共享乘車公司Grab和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等。
這些小攤販——售賣各種各樣的東西,從螃蟹到越南三明治等等——接受越南28種不同電子錢包的支付方式,這些電子錢包當然也支持移動端現金轉賬。
借著越南計劃到2027年之前實現無現金經濟體的戰略,這些電子錢包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
現實是,在移動支付市場上,參與者眾,生存者少。根據奧緯咨詢公司(Oliver Wyman)的數據,東南亞地區的移動支付領域已經開始萎縮,每個國家市場預期只能容納兩個大規模電子錢包。
“電子錢包在吸引消費者和留住消費者上的開銷巨大,”奧緯咨詢公司亞太零售和商業銀行業務負責人鄧肯·伍茲(Duncan Woods)說道,“用戶數量越多,意味著你的財力越雄厚。”
東南亞至少有150多家具有資質的電子錢包,Grab、Go-Jek、騰訊、螞蟻金服、新加坡電信、亞航等公司,還有數十家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爭奪市場份額。
很多公司不差錢。Grab計劃對越南業務投資5億美元,支付是投資的重心。另外據報道,軟銀的愿景基金和GIC曾在7月份,對電子錢包VNPAY的母公司投資3億美元;而電子錢包Momo則在1月份獲得華平投資的1億美元投資。
野村證券估計,到2025年,移動支付市場有望增長7倍,達到1090億美元。為了吃到更大塊的蛋糕,這些競爭對手花起錢來毫不手軟。
瘋狂合并
有消息人士稱,軟銀投資的Grab正在商量收購印度尼西亞的支付公司OVO和螞蟻金服投資的Dana,意在領先競爭對手Go-Jek。OVO和Dana均屬印尼市場上的前五大電子錢包之列。
在越南,6月份,電子錢包Vimo與支付處理商mPOS合并,重新命名為NextPay,并啟動3000萬美元融資輪和野心勃勃的增長計劃。
NextPay的首席執行官表示:“我們預計將在2023年遍布越南,拿下50%的市場份額,并將商戶從6萬個增加到30萬個。”同時這位首席執行官也指出,改變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并不容易。
小攤主們對此深表同意,盡管政府想要花大力氣改變現狀。
不同策略
隨著時間越來越緊迫,吸引用戶變得至關重要。
“隨著產品的成熟和消費者不斷向提供服務更全面的平臺遷移,區域和地方層面的電子錢包互相兼并是必然趨勢,”金融科技公司FIS的亞太地區總經理菲爾·彭福德(Phil Pomford)說,“可能的情形是,一個大型的全球和/或區域應用將東南亞的小應用全部吃下。”
該地區的大型平臺(包括Grad和Go-Jek)都相信,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將有助于把消費者綁定到各自的網絡中,向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在中國率先采用了該模式。
Grab的總裁Ming Maa告訴路透社:“我們的支付業務大獲成功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有非常明確的戰略:開發最大的商戶網絡,無論是在線還是離線,或是按需的。”
其他人則將電子錢包的使用作為對現有業務的補充。亞航的BigPay錢包用戶可以通過使用該錢包獲得里程數。
騰訊和阿里巴巴及其附屬公司最初只是為了方便中國游客在東南亞使用錢包支付,如今也分別投資了該地區的多種多樣電子錢包。
Grab稱,自己是東南亞唯一一家在六個主要國家具有電子貨幣許可證的數字支付供應商,這一優勢讓Grab在東南亞地區遙遙領先。
有些觀察者仍持懷疑態度。
“大多數電子錢包的商業模式似乎是:1)獲得用戶和他們的數據;2)問號;3)成功實現盈利,”風投公司Cento的合伙人德米特·列維特(Dmitry Levit)說。
Go-Jek旗下的支付平臺Go-Pay的首席執行官表示,Go-Jek并不懼怕競爭。“通過成為支付供應商,將司機與銀行聯系起來,我們已經可以獲得足夠的利潤,如果你擔心來自銀行方面的競爭,那你就把視野局限死了。在印尼,市場實際上在慢慢變大。”(小白)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