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乎又雙叒叕推了新功能。
在經過兩個多月內測后,知乎在 6.10版本悄悄添加了“圈子”功能。雖然知乎圈子廣場排布幾乎是微博超話的復刻版,但內核上更像即刻,即以一個話題為起點的社交圈。
知乎圈子廣場
在圈子廣場,用戶可以設置與知乎賬號不關聯,完全以一個匿名身份,在某個話題下發布見解,且不會出現在個人動態里。
前有百度貼吧、微博超話、豆瓣小組、虎撲論壇、即刻動態,為什么知乎還要在2019年末殺入“圈子”這個產品?
事實上,合適的內容更適合在圈層內傳播,不僅能規避不理解導致的誤解,而且興趣更容易建立情感紐帶形成社區,這是“前輩”們多年趟出的經驗。
一方面,目前知乎內容板塊可以分為問答、文章、想法、鹽選專欄、live、電子書等幾個分類,他們一定程度上都需要生產門檻。大量新用戶在知乎找不到一個人人能參與討論,能容納更多“無效”內容的板塊;另一方面,知乎大小V們在與粉絲互動過程中缺乏粉絲交互機制,知乎體系內混雜很多細分圈層,圈子功能正好能在保持知乎話語體系同時滿足大小V擁躉們交流的訴求。
不難看出,知乎一直在積極面對社區向平臺轉型過程帶來的陣痛,試圖通過改版來平衡社區與平臺屬性之間的沖突,讓創作者與受眾能持續保持良性互動。
用知識付費恰飯
2011年開放注冊之前,知乎以問答的形式解決了普通人免費快速獲取知識的痛點,各行各業的人通過信息分享在社區網絡上互動,涌現了一大批早期知乎大V,精英氛圍濃郁。彼時,知乎對原生優質內容商業化謹小慎微,知乎大V以軟文方式與品牌合作都會遭到官方打壓。
封閉的站內分享模式根本無法支撐商業變現,知乎開始在商業化道路上蹣跚前行。
2012年,微博信息流廣告模式大獲成功,這成為微博商業化征程的開端。此后,新浪微博在商業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陸續在2015、2016年入局短視頻、內容付費、直播多個領域,還推出了多款獨立產品。
反觀知乎,自2013年“知乎日報”上線到2016年“值乎”、“知乎Live”、“機構賬戶”等產品上線,才半推半就上線原生廣告系統,加強廣告營銷方面布局。
這一階段的知乎雖然要恰飯,但姿態要優雅。
2016年4月1日,引用分答模式的“值乎”上線。在分答、微博問答、值乎鯰魚效應下,頭條扶植起悟空問答,騰訊做起企鵝問答,內容付費以一種越來越主動化的姿態正向輸出,互聯網知識分享經濟呈現快速落地、野蠻生長的趨勢。
知乎順勢在5月推出知乎live,這個由知乎達人申辦,用戶提問參與互動的問答會,和值乎一樣旨在引導用戶養成付費解決問題的習慣。包括7月知乎推出的“知乎機構號”也只是為了品牌在平臺推廣鋪路。
可惜眾多知乎大V調動情緒能力蓋過專業能力,很難持續產出高質量付費內容;再加上電子書、圓桌、Live講座這些付費體系重合度越來越高,平臺規避的篩選責任都轉嫁成用戶試錯成本,必然遭到老用戶的反噬。當知識付費熱潮退卻、用戶三分鐘熱度消失后,接踵而來是普通用戶的投訴和大小V的出走。
對知乎而言,前三個產品頗有賭的意味,而9月上線的“電影評分和詳情”功能才是基于內容縱向布局的深耕。雖然被嘲笑這是為了搶豆瓣的生意,其實知乎自上線內測時,電影便成為知乎的熱門話題,根據當時的電影運營介紹,知乎僅用了兩年便成了除豆瓣之外,中國最大電影討論社區。
事實證明,知乎對于知識付費這股熱潮的大膽入局給市場一個非常積極的商業化信號。自此以后,即便老用戶依舊怨聲載道,知乎時間線中穿插的廣告、答案后附帶的商品推薦密度逐漸多了起來,廣告數量也開始向微博追趕。
用短信息流恰飯
2017年8月,“想法”這個短信息流產品在知乎上線,這個類似微博、朋友圈的短信息即時分享功能與此前知乎推出的分享功能類似:你可以編輯簡短的文字,發布圖片或視頻,也可以分享知乎以及平臺以外的鏈接。
雖然“想法”一經上線就被老用戶吐槽完全是微博的鏡像、朋友圈的翻版,其交互方式與微博、Twitter一樣提供轉發、評論和鼓掌(也就是贊),但知乎“想法”的轉發與微博常規多層嵌套結構不同,使用了不常見的單層平行結構,這種方式使內容無論經過多少次轉發都能始終保持完整信息呈現。
知乎并非心血來潮選擇“鏡像”微博。
2015 年 3 月,知乎聯合創始人張亮便透露出有意做知乎用戶的朋友圈,只是一直沒有上線。當時,知乎CEO周源也判斷“短內容生產是有價值的場景”。
2016年知乎推出分享功能,用戶可援引問答、文章中的一段話,分享到自己的動態主頁。但因為常常被“斷章取義”而激化了用戶引戰情緒,最后演變成“一鍵掛人”的利器,知乎便開始優化分享功能,直到最后借尸還魂成“想法”。
微博CEO@來去之間被問及對知乎“想法”怎么看時亦表示:“互聯網上半場是各做各的,下半場不就是你做我的,我做你的,然后等到發現適合自己的,再形成新的平衡。”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時頭條異軍突起,內容平臺逐漸意識到社交網絡(推特)式的(嚴格按照用戶關注對象的行為發生的時間順序)展示方式輸給了算法引擎(頭條)式的(按照算法模型判斷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每次刷新后出現一組新內容)展示方式。
知乎調整推薦機制后,一方面,算法推薦粗暴地破壞了知乎“內容—人”雙向流通體系,知乎大V僅有的社交激勵變得越發稀薄,大量涌入的新用戶開始讓平臺內容水化;另一方面,算法堆積在首頁的“不專業”內容、廣告填充率過高、超級會員占地太廣等問題都成為老用戶眼中知乎墮落的鐵證。
這時候,獨立的“想法”Tab解決了長內容與短內容混雜這一問題,用戶不用再擔心“想法”被推薦內容淹沒,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平臺上的新老用戶之間激化的矛盾。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異常骨感。
當知乎“想法”肩負著讓知識兼具社交價值的重要使命時,普通用戶逐漸喪失了發想法的欲望,最后其迅速淪為知乎大V的朋友圈,新用戶依舊無法在知乎任何一個版塊找到存在感。
截止2018年8月知乎產品架構圖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8年2月8日,知乎“視頻創作工具”上線,不僅配備貼紙、文字、音樂、濾鏡等多個特效,還針對美食、DIY、好物分享等領域定制模板,希望通過步驟分解和指引的方式讓用戶實現“傻瓜式拍攝”。
這明顯是看到了短視頻平臺強勁增長趨勢,想趁著流量紅利分一杯羹。而且當時市場上娛樂類、生活類短視頻占據主流,知識型短視頻處于發展初期,用戶對于知識型短視頻的需求必然會不斷增長。
然而事實證明,精英扎堆的知乎并不具備這方面的基因,短視頻一旦承載知識這樣厚重的內容壓根無法擊穿圈層壁,達到病毒式傳播。
“富文本TikTok”是知乎終局嗎?
2018年12月,知乎宣布用戶規模突破2.2億,其問題數超過3000萬,回答數超過1.3億。
從最初的小眾精英聚集地到大眾化社交平臺,雖然精英文化不斷被稀釋,但知乎依舊是中文互聯網里高質量的內容來源。
這么大體量的用戶和優質答案,卻沒有一套成熟的變現模式,知乎恰飯的姿態自然開始變得謙卑。
2019年3月11日,知乎再次改版“視頻回答”入口,把站內所有新增和存量視頻按照新的方式呈現,希望借此趕上短視頻紅利的末班車;3月18日,知乎再推新會員服務體系“鹽選會員”,在此前“讀書會會員”和“超級會員”知識付費的基礎上,新增首頁關鍵詞屏蔽、評論區發圖等功能,希望借此強化類似微博會員的屬性。
當時,周源在內部信稱:“知乎所處的環境和階段,絲毫不容許任何懈怠。快則生,慢則死。”
知乎CEO周源
知識付費、短視頻、短信息流之后,電商、直播自然也淪為知乎的試驗田。
9月,知乎"好物推薦"產品內測,根據內測用戶所收私信,用戶可以在回答、文章中插入商品卡片,若用戶購買該商品,則可獲得相應的傭金收益。同時,知乎和京東實現打通并捆綁,被邀請的用戶可以直接為京東商品導流。
10月11日,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市場調研和內測運行后,知乎直播功能正式上線;10月28日,知乎APP新推“小藍星”功能,主打時尚、數碼好物榜單。
截止2019年11月知乎新上線功能
小步快跑,迭代試錯無疑是這兩年知乎向外界傳遞出的積極信號,知乎似乎正在朝著“富文本TikTok”的目標狂奔。
但作為一個知乎資深用戶,眼看著知乎為了商業化變成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免唏噓。
其實按照知乎人均985的標準,知乎會員費完全可以提高1000倍,季度遞增續費,屆時知乎會員權益綁定美國運通百夫長黑金卡,一定會遭遇空前瘋搶。
畢竟這點錢對于動不動“人在蒙古,剛下航母。麻省畢業,長相彥祖。馬上訂婚,沙特公主。三架灣流,只因嫌堵。萬年世家,頓頓鹵煮。回顧一生,花錢最苦。利益相關,蘋果老股”的秀兒們都不是事兒。(文/黃青春)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