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證券兩大龍頭券商,正在考慮進行整合的消息,點燃了證券業,但隨后,兩家公司立刻發布公告予以澄清,表示未獲悉有關傳聞的相關信息。雖然兩家券商的整合消息是“虛驚一場”,但是,筆者認為,在證券業對外開放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們自己的“航母級”證券公司也應盡快起航。
4月1日起,我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比之前公布的時間表提前了8個月,也說明了證券業的對外開放時不我待。
3月27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同時宣布,摩根士丹利對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持股比例將從49%升至51%;高盛集團對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高盛同時表示,尋求盡早實現對合資券商100%的所有權。至此,我國已有5家外資股東控股的合資證券公司。
無疑,外資券商的加速進入將產生“鲇魚效應”,攪動國內證券行業的現有格局。對于國內券商來說,目前頭部券商的整體規模偏小,要盡快強身健體,打造我們自己的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
從政策層面來看,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早已在監管層的計劃之內。2019年11月29日,證監會在答復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53號提案時表示,將繼續鼓勵和引導證券公司充實資本、豐富服務功能、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加大技術和創新投入、完善國際化布局、加強合規風險管控,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促進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上述的六項舉措是監管層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的具體政策措施,今年以來,這些舉措也逐步落地推進。
3月27日,證監會決定將中金公司、招商證券、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6家證券公司納入首批并表監管試點范圍。這意味著上述6家券商風險資本準備調整系數將由0.7降至0.5。在證券行業集團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下,對大型集團化經營的證券公司進行并表監管也是順勢而為。不僅可以提高風險管控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按照此前有券商統計的數據,風險資本準備調整系數調整為0.5后,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的風險準備釋放值估計在40億元以上。
筆者認為,在證券行業對外開放和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雙重推動下,證券行業將迎來一波并購整合期,大型券商將通過并購補齊業務短板,提升市場份額,航母級券商也將在強強聯合中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