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前,證監會發布《關于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最大的亮點在于,將此前海外上市紅籌企業回歸A股2000億元人民幣的市值門檻,直接降低到200億元以上,而附加條件則是這樣的公司必須具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在同行業競爭中處于比較優勢地位。
早在兩年前,就有《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七大領域的創新企業在A股上市開辟新通道。但由于回歸門檻設置為2000億元市值,真正能回歸的企業并不多,且考慮到當時市場的承接能力,紅籌股回歸處于暫停狀態。而此次《公告》的發布,無疑將加速紅籌股回歸的步伐,特別是中小市值的科技紅籌股,這部分回歸標的企業數量起碼是2000億市值紅籌股的10倍以上。
拋開 A股市場的承接力不說,為什么現在會突然出臺一個加速中小科技創新型紅籌股回歸的新政呢?從大趨勢上看,中概股紅籌股目前的海外上市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自己的孩子終究是要自己養的,不能老是“寄養”,即便“寄養”長大了,也是要回來的。此外,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結構亟待改變,以大消費、大金融等為主的上證50也面臨新的結構性變化需求。特別是受此次疫情影響,很多被認為產品護城河寬廣,市場前景良好的上證50標的企業一夜之間面臨成長天花板。除了貴州茅臺和部分金融股尚能維持一定增速以外,很多傳統制造業營收業績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目前這種指數標的構成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
這其實也是為什么《公告》出臺以后以A股中規模大、流動性好、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的新加坡A50股指期貨劇烈震蕩的原因,因為A50的指標股很多和上證50是重疊的。而一大批科技型紅籌股、中概股的回歸,勢必引發A股重新定價,雖然目前還不知道這些紅籌股回歸以后重新上市的具體板塊,但已經穩步發展的科創板可能會是一個比較主要的接納之地,特別是在市值2000億以上的紅籌股標的不多,回歸的速度可能不如200億市值創新型紅籌股的情況下,如華潤微已經成為首家創新型回歸的紅籌股,并成功在科創板上市。
未來隨著越來越多家喻戶曉的創新型中小市值紅籌股的回歸,將引導市場資金向優勢產業集中,無論是對現有上證50的定價機制,甚至整個市場的定價機制可能會形成比較大的沖擊。這其中將一分為二,傳統產業將更趨于理性,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將有望向新的定價機制靠攏。從海外市場的實際情況看,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的估值遠高于傳統企業,傳統大消費企業的估值水平就是其業績增長率水平,而科技型企業則可以突破這個限制,優勢創新型科技企業的估值水平可能更高,比如亞馬遜長期虧損,但卻能成為全球市值前五大企業,ZOOM公司也是虧損,在今年全球股市大跌的情況下漲幅巨大。
可以預見,如果《公告》能引發越來越多海外上市的創新型科技紅籌股回歸,A股可能重更新對科技股定價,重新對科技龍頭企業、創新型龍頭企業定價,這雖然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但卻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重工業時代向信息化時代的轉變,資本市場應該提前價格發現。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