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00981.HK)回A之路提速。6月1日提交首發申請并獲受理,6月4日便進入問詢環節,中間僅間隔3天。
“中芯國際此前已在境外成熟市場上市,具有16年公眾公司的天然屬性,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已經得到了嚴格的市場檢驗。其濃厚的科創成色和戰略地位也成為中芯國際得以提速的先決條件。”有資深投行人士分析稱。
中芯國際成立于2000年4月,2004年3月在紐約、香港兩地實現上市;2019年5月,宣布將美國存托憑證從紐交所退市,轉向場外交易市場柜臺交易;2020年5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將于科創板IPO。若中芯國際成功登陸科創板的話,將成為首家同時實現“A+H”的科創紅籌企業。
6月1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中芯國際申請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申報稿),近一千頁的招股書顯示,六家頂尖證券公司擔任本次發行主承銷商,堪稱“豪華承銷團”。
“中芯國際的受理材料比較完備,嚴格依據科創板申請材料的要求。”上述投行人士稱,一方面源于中介機構勤勉盡職的責任意識在迅速提升,一方面也與交易所“服務在前”有關。堅守信息披露為核心,交易所在市場服務和培育階段,便不斷向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嵌入“真實、準確、完整”的信息披露責任意識,將問題解決在前端,完成了材料受理前合規化的培訓。
根據招股說明書,中芯國際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主要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臺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
根據IC Insights公布的2018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國大陸企業中排名第一。
上述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作為國產芯片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與境內資本市場快速對接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中芯國際本身。展現的是注冊制下,科創板對高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對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推動力。大力支持科創標桿企業到科創板上市,加大科創板的示范性和影響力。
中芯國際本次擬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占發行后總股本不超過25%,每股面值0.004美元,并以人民幣為股票交易幣種,募集資金總額高達200億元。在扣除發行費用后,中芯國際擬將40%(80億元)用于12英寸芯片SNI項目、20%(40億元)用于公司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40%(8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是中芯國際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2017年度~2019年度該業務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5.94%、89.30%及 93.12%。中芯國際在招股書中稱,集成電路晶圓代工的技術含量較高,涉及數十種科學技術及工程領域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具有工藝技術迭代快、資金投入大、研發周期長等特點。
2017年度~2019年度,中芯國際研發投入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及47.4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6.72%、19.42%及21.55%。
對于回到境內上市的理由,中芯國際5月5日在公告中表示,人民幣股份發行將使其能通過股本融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并于維持其國際發展戰略的同時改善其資本結構。同時,回到A股上市符合該公司及股東的整體利益,有利于加強其可持續發展。
就中芯國際閃電進入問詢環節,上述投行人士認為,“快,并不意味著松;簡,并不代表懈。在加快審核進度的同時,嚴把入口關是上交所工作的核心。嚴把入口關,即‘做好加減法’,讓審核更精準更高效。聚焦重點問題,突出重大性和針對性;強化風險提示;表述簡明清晰,通俗易懂;豐富監管手段,形成違法違規威懾。”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