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鎮海棘螈這一物種,對加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研究動物系統發育關系、動物區系和地理區劃、物種演化和形成等方面均有重大價值。”近日,談及團隊就鎮海棘螈的研究工作,中國計量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資源與多樣性研究所副教授徐愛春介紹道。
棘螈屬,是現存最古老的兩棲動物之一。鎮海棘螈,是我國特有物種,也是浙江省兩棲綱中唯一的特有物種。2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農業農村部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公布,鎮海棘螈保護級別也據此進行了調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較之前保護級別更高,與“國寶”大熊貓同等級。
據了解,鎮海棘螈目前分布區極其狹窄,棲息地高度破碎化,野外種群數量估計不超過600尾,極其稀少且呈持續減少趨勢,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紅色名錄”評估為極度瀕危物種,離野外滅絕僅一步之遙。
自2008年起,徐愛春帶領團隊開展了鎮海棘螈資源本底調查、繁殖生態學、棲息地改造、人工擴繁和野外放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就該物種的保護與管理積累了大量原始基礎性材料,為這次保護等級的提升提供了直接佐證。
徐愛春說,幼螈的生長環境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嚴苛,天氣變熱,幼螈食物難求。為了解決幼螈的“口糧”問題,團隊長期駐扎在寧波北侖的森林深處,到野外水塘收集淤泥中的底棲動物,買來腐爛的水果培養各種昆蟲,給幼螈制備充足和多口味的食物。
“我們希望利用人工擴繁來增加棘螈數量,并將棘螈的幼體飼養到成體。確保成體在人工繁殖條件下,能夠自然地交配、產卵、孵出幼體。”徐愛春介紹,在繁殖的季節,雌性棘螈會在臨近繁殖水坑的枯枝落葉下產卵,團隊成員們每天都要去尋找并收集部分卵塊帶回實驗室進行人工孵化。等到幼螈能獨立生活,團隊會將這些人工繁育的棘螈進行野外放歸。
“目前,我們人工擴繁的棘螈數量已達1000余只。”徐愛春說,但其研究與保護依然任重道遠,團隊將進一步深化研究,破解鎮海棘螈瀕危謎團,壯大野外種群,爭取早日使得該物種解除瀕危狀態。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