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特呈,暖陽和煦,在海的面前,滿是悠閑、歡樂的笑語,看海、吃海、玩海……”漫步在霞山區特呈島的環島觀光綠道上,碧海藍天,椰樹婆娑,盡覽濱海風光,八方游客紛紛拍照留念。
特呈島,在湛江港灣散發出灼灼輝光,引無數人慕名前來。近年來,特呈島以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為抓手,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全力打造紅色之島、生態之島、歡樂之島,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積極推動納入湛江“一灣兩岸”整體規劃,有序推動旅游景區提質擴容,加快打造特呈島4A級景區,全力打造生態和諧新海島。
碧波翠影里的特呈島。 記者 張鋒鋒 攝
發展“旅游+”
讓“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指導下,特呈島堅持黨建引領,不僅解決了飲水難、行路難、賣魚難、避風難的“四難”問題,完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還大力發展旅游業,鼓勵島民發展農家樂、民宿等“旅游+”新業態,全力打造生態和諧新海島。
“以前這里土地貧瘠,島民靠近海捕撈謀生,現在大變樣,用美麗的海島風景增收。”望著自己一手打造起來的農家樂餐館,紅島旅游度假灣負責人黃雪珠甚是欣慰。
據黃雪珠介紹,她在1972年嫁到特呈島,率先建起24個網兜的深水網箱、創建首個農家樂、茶吧和民宿,開啟住宿、飲食一體化服務,并聘請島民幫忙打理樓房,還與村民加強合作,訂單式收購沙蟲、海蝦、蠔仔等海鮮,除了用作餐館食材,還作為特產售賣給游客。
據介紹,特呈島水產資源豐富,盛產美螃蟹、鮮蝦、金鯧魚等海產品,還有10000 多畝的海水養殖基地。近海有沙蟲、蠔仔、雜魚“三寶”,地里有紅番薯、木薯、花生“三寶”。近年來,湛江實施海灣清障,進一步優化了海洋生態環境,讓產自特呈島周邊海域的海鮮更受市場歡迎。
除了水產資源,特呈島旅游資源也豐富,島上有中國最古老盆景式原生態紅樹林500多畝、斷續分散的火山巖石、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潔白綿長的沙灘,還有數座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冼太廟等。
特呈島醉美濱海畫廊(即10公里環島觀光綠道)入選廣東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還獲得了“國家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廣東省文化旅游名村”等榮譽。島上的盆景式紅樹林、萬年火山石、西海岸觀景平臺、八音橋、百畝花海和度假村四合院、茅草別墅等景點,更是游客的打卡點。
“來到這里,就想起了我的童年,回憶滿滿,以前經常到海邊玩沙、觀海、聽風,跟漁民到蠔地淘寶,特呈島是個好地方,面朝大海,與海共生。”站在紅樹林棧道的黃先生一邊拍照,一邊告訴記者,“離開家鄉幾十年了,一直在海外居住,特別想念這里的石頭魚、生蠔、沙蟲等農海產品,待會要去吃頓海鮮大餐,滿足一下味蕾。”
旅游一業興,市場百業旺。近年來,特呈島大力實施鄉村“四變工程”,推進“四小園”建設,不斷提升村民居住環境和海島生態質量。島民紛紛加入旅游行業,民宿、餐館、超市、觀光車出租點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今建起民宿11家、飯店8家,全島約700人吃上“旅游飯”。
新屋村的聚緣角民宿老板陳俊君告訴記者,他2012年回鄉創業,打造以“海”為主題的特色民宿。在陳俊君的一步步改造下,原有場地舊貌換新顏,搖身一變成了錯落有致、富有格調的藍色小木屋。坐在花紅草綠的庭院秋千上,陽光沙灘大海,觸手可及。
“每到周末游客就多了起來,特別是國慶節等假日,來此游玩的客人絡繹不絕,在高峰時期‘一房難求’。”陳俊君說,這里不僅提供吃住,還有海邊真人CS野戰、海上垂釣等項目,深受游客喜愛。
“為了提升海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特呈島還舉辦開漁節、粵西年例、環島徒步;創辦風光攝影、短視頻、文創征集等活動。”特呈島村黨總支部書記陳華榮回憶道,多虧了政府,鉆打大口徑深水井、建環島公路等,曾經的“四難”海島發生了華麗蛻變,成為湛江“五島”旅游基礎設施最完善、深受游客青睞的海島,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游玩。
“紅色+文旅”
激活島上一池“春水”
特呈島位于湛江港灣內,先民上島定居已有800多年歷史。島上的太邱學校是抗日根據地,還有數座曾是中共活動據點和交通聯絡站,特呈島人民秉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勤勞勇敢,愛國保家,先后參加抗擊法帝入侵行動、抗日救亡運動等,又開展武裝斗爭、支援解放海南等活動,在戰爭年代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近日,記者走進紅色文化廣場,弧形走廊圖文并茂地呈現特呈島“海上沙家浜”“紅色娘子軍”、地下交通聯絡站等歷史。由太邱學校舊址改造的紅色歷史展館,以時間為主軸,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紅色記憶》《解放海南島渡海功臣》《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主要活動》等5個版塊串起特呈島人民的革命奮斗史。
“自紅色歷史展館開放參觀后,許多黨組織、游客紛紛前來學習英雄偉績,探訪紅色足跡,傳承紅色革命精神。”霞山區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特呈島建設黨建紅色教育大型活動廣場,深挖紅色人文歷史,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大力修繕保護好太邱學校舊址、冼太廟、解縉雕像、陳氏宗祠等傳統民居院落、古建筑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古村落風景區獨特美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特呈島依托紅色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冼夫人帶兵上島抗擊海盜解救漁民”“特呈村民抗法抗日”等愛國事跡,宣傳特呈、推介特呈,進一步擦亮特呈島歷史文化旅游品牌,通過紅色濱海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島上基礎設施建設、搞活經濟、增加就業,激活島上一池“春水”。近三年,特呈島共計接待游客186.5萬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2億多元。
“一片海,一個島,天藍海碧,日升日暮,風景如畫,這里像是大海懷抱中的‘世外桃源’,在環島綠道散步,怡然自得。”游客張鵬亮告訴記者,他是一位從陜西來湛江求學的大學生,來特呈島“打卡”了兩次。他說,這是一座富有活力的小島,希望當地深挖特色文化,打造集“休閑+興趣+探索+交流”的模式,開發文旅IP,讓游客步步驚喜。
為了高位推進特呈島全域旅游發展,特呈島在注重基層治理,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大力開發紅色愛國教育、科普教育培訓、海洋公園、農耕體驗、水上項目、康養休閑等功能區,推進度假式深度體驗旅游。挖掘鹽場古跡以及解縉題詩的“特呈山溫通閣”(古茂暉鹽田)舊址、“南方兵馬俑”——石狗等人文歷史,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制作旅游手信,讓游客深層次地體會海島的濃厚魅力,打造“文明生態旅游新海島”。
文旅建設正酣
吸引“候鳥”紛至沓來
“來特呈島很方便,在旅游碼頭乘快艇只需8分鐘,目前輪渡碼頭正在修建候船亭,為游客遮風擋雨。”陳華榮說,特呈島將繼續加強旅游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旅游承載力、集聚力、吸引力,打造漁島藝術家部落,建設一流濱海休閑、風情民宿休冬度假勝地。
走進特呈島紅樹林濕地保護區,“海上衛士“密密扎扎,聳翠團團。記者一行沿著蜿蜒曲折的棧道,穿過紅樹林直達盡頭的觀景亭,只見白鷺等各類候鳥在紅樹林中嬉戲覓食,或在半空自由翱翔,“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景象時不時呈現在眼前。
“特呈島不僅有白鷺各類候鳥,每年冬春還有數百名‘候鳥’旅客翩然而至。”候鳥公社負責人謝鴻飛笑著告訴記者,“候鳥”旅客當中不乏從四川、上海等地來的游客。
據謝鴻飛介紹,他是湖南人,退役后來特呈島游玩,看到這里風光旖麗,島民淳樸,2017年開始租賃閑置民居,打造旅居康養民宿。謝鴻飛認真地說,想留住旅客,需要留住他們的心,讓游客“賓至如歸”,給“候鳥”旅客一個遠方的家,希望把特呈島打造成“冬休看海來湛江”的一張靚麗名片。
“候鳥”旅客段先生告訴記者,他來自北京,近幾年都在特呈島過冬,每次都會住上四五個月。段先生笑著說,“這里四面環海,空氣清新,還可以環島跑步,非常愜意,‘詩與遠方’就在眼前。”
以海為本,以文鑄魂,特呈島文旅建設正酣。為了做好全域旅游“大文章”,特呈島開展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游客服務中心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旅游服務;搭上數字化快車,深化“互聯網+旅游”,推進智慧旅游發展;加快構建“3+2”文旅產業融合格局,即旅游產業、文創產業、影視服務產業3大產業鏈條,智慧紅色旅游+、“特好玩”智慧文旅精品路線2條文旅主線,打造網紅直播熱點,全力打造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奏響文旅融合“最強音”,通過文旅融合,繪就“詩與遠方”美好畫卷。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