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家長如何實現有效陪伴?家校社如何更高質量育人?12月3日下午,以“同頻共振、共育未來”為主題的“好家成長計”首屆家庭教育成長論壇在深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地的家庭教育專家以及深圳各區婦聯代表、學校代表、家長代表等,線上線下共同探討新形勢下的家庭教育發展方向。
深圳家庭教育成長論壇系列活動啟動
活動現場,出席領導共同啟動了“好家成長計”家庭教育成長論壇。深圳市婦聯主席劉蕾表示,目前家庭教育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提高當代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要充分發揮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社會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團結深圳640多萬家庭以“小家”文明共筑“大家”風尚。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水發表示,市教育局將家庭教育能力納入新時代教師的能力培養體系,在今年啟動了對全市教師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升行動,并計劃在三年內完成全員輪訓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的責任主體需要協同合作 、主動作為,推動落實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兒童五個方面的主體責任,家庭教育成長論壇很有意義,通過各方合作,將有力促進深圳市家庭教育工作發展,為深圳家庭賦能。
據悉,本次論壇為首屆家庭教育成長論壇,接下來還將陸續走進深圳各區、走進家教家風實踐基地,圍繞家庭教育展開一系列討論,充分協調、統籌社會資源,為市民們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下一場論壇將在羅湖區開展。
論壇焦點1:
“雙減”后家長如何實現有效陪伴?
論壇通過街頭采訪等形式,廣泛征集家庭教育議題。深圳家庭的一封信提出: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了家長家庭教育職責,“雙減”讓孩子們有了更多時間發展自身素質,而家長卻因為工作等原因難以陪伴,該如何平衡?基于這一典型問題,專家們圍繞促進法為家長賦能進行了解讀。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羅爽表示,《促進法》明確了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并指出其核心要義是為家長賦能,在“尊重”家長的基礎之上給予家長最大程度的“支持”。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專家組成員劉學蘭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為廣大家長依法帶娃提供了具體指引。
她表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孩子人生的引導者,學業的協助者,情緒的穩定者,心理的支持者,成長的陪伴者,不是孩子人生的控制者,學習的監視者,情緒的激惹者,心理的疏遠者,成長的代替者,特別強調家庭教育應有底線思維,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此基礎上,廣東現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黃孔辰、深圳市翠北教育集團總校校長李巍、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教育專家王秋英等就“雙減”下的家庭教育在現場展開了更深入的討論,三位專家結合自身多年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立足深圳家庭的現實需求和困境,從不同視角就如何給家長“賦能”提供了建議。
論壇焦點2:
家校社如何更高質量育人?
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協同合作的結果,新形勢下對于家校社共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來自深圳家庭教育工作者的一封信提出了家庭教育工作協同開展的問題,圍繞這一問題,專家們對家校社如何更高質量育人進行了探討。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上海家庭教育研究會首席專家楊雄認為,“家校社”各方主體在協同共育中的角色,需進一步厘清和規范,同時需要創新協同方式,推進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
在此基礎上,家長代表、北京醫學博士宮琳,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員涂南萍,深圳市叢心圓家庭育和中心理事長武琛等圍繞“家校社三位一體,共建綠色教育生態”,就如何優化家校社合作、如何發揮家長自身積極性、如何提升社區家庭教育品質等問題展開了討論,為家庭教育工作機制提供了多角度思考。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