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北方、不止冬天、不止年輕人”,在生活類App小紅書發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趨勢》中如是寫道,2021年小紅書“滑雪教程”的搜索量增長了100%。
“冰雪正當潮”,冬奧之風點燃了人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也讓國內冰雪市場迅速升溫,冰雪運動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北方走向全國,成為全民熱愛的體育娛樂活動。
隨著“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提前實現,我國冰雪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然到來,冰雪經濟展現出無限活力。《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已達到6000億元。
冰雪運動,引領風尚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這一美好愿景如今已成為現實。1月12日,由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委托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開展統計調查所得的《“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統計調查報告》(下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全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為24.56%。
“三億人”目標的提前完成,得益于國家優秀的頂層設計。近年來,《“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等政策意見相繼出臺,強化頂層設計,指引發展方向。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冰雪運動中,全國792個正式注冊的各級冰雪運動社會組織涌現。自2014年啟動的“大眾冰雪季”已成為冰雪運動普及推廣的年度盛會,規模從第一屆時的10個省區市參與,發展到現在31個省區市聯動,參與人數也從千萬量級上升到了2020—2021雪季的近1億人次,大眾冰雪活動近1200場。而在未來,“中國冰雪大會”“全國大眾歡樂冰雪周”等品牌賽事活動接連不斷,將繼續引領著冰雪運動的新風尚。
冰雪運動走入大眾,更在走入年輕人。根據教育部官方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國冰雪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高達1027所。根據調研數據顯示,參與過冰雪課程的學生比例已經由2018年的3.9%上升至2020年的6.7%,提升率高達172%。
可以預見,這股由冬奧會點燃的“冰雪熱情”會經久不衰,在未來的每一個冬天持續綻放。
冰雪產業,由北向南
1951年,當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下發《關于青年團組織參加1951年冬季體育運動工作的指示》,要求華北、東北等地區在1951年冬季積極開展冰上運動。
2015年7月,北京、張家口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奧會主辦資格。中國冰雪產業也因此步入了快車道。僅2013—2017年,我國冰雪產業的市場規模從1177億元增長至3976億元,增長3倍左右。
近年來,我國冰雪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5年底,我國共有冰雪運動場地700余個,其中滑冰場地200余個,滑雪場地500余個。到了2019年底,我國冰雪運動場地數量翻了兩倍多,共計1520個,其中滑冰場地增速高達338%,為876個。
此外,國家積極推動國內冰雪產業示范基地的建設,積極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國家冰雪產業示范項目。2017—2020年,入選國家冰雪產業示范項目的有湖北神農架國際滑雪場、內蒙古扎蘭屯金龍山滑雪休閑旅游項目、吉林市北大壺滑雪度假區、長春蓮花山滑雪場、美林谷國際錦標滑雪場等。
豐富多樣的冰雪賽事,是普及冰雪運動的基礎。在冰雪賽事運營上,我國不斷推進冰雪競技類賽事體系建設,積極承辦冰雪賽事。全國在2018/2019賽季舉辦冰雪賽事高達75場,創歷史新高。除了舉辦更多的賽事外,近年來我國承辦的賽事日趨豐富,紅牛南山公開賽和萬科松花湖冰雪馬拉松等成為國內冰雪商業大賽代表。
科技進步和基礎設施的完善,讓冰雪運動熱已超過空間、季節和年齡的限制,逐漸成為大眾化運動,這也推動了冰雪產業走向我國南方。
作為目前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室內滑雪場,距離廣州市中心約30公里的廣州融創雪世界建筑總面積達7.5萬平方米,相當于1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自從2019年6月投入運營以來,廣州融創雪世界接待的游客總量已經超過200萬人次,最高峰時一天接待7500人次。
從冰天雪地的北疆,到溫暖如春的南國,一張中國的冰雪產業藍圖正在展開。
冰雪裝備,面向世界
2021年9月舉行的2021中關村論壇科技冬奧館里,一臺紅色的巨大“炮筒”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它是由北京卡賓滑雪集團研發生產的雪麒麟M2造雪機。
冬奧會帶來的冰雪熱,為冰雪體育產業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目前,我國擁有超過8500家從事冰雪運動相關的企業,2021年我國已新增超過1400家與冰雪運動相關的企業,同比增長24%。隨著我國“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的實現,有了大量的參與人群,相關產業也得以發展,身處其間的企業成為了受益者,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翹楚。
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冰雪賽道至少有9家公司獲得融資;作為國內最早設計建造冰雪場館的建筑設計院之一,中南建筑設計院去年上半年簽署設計合同額超過7000萬元,項目投資額約40億元。一些國際冰雪品牌開始布局中國市場,德國高端滑雪品牌BOGNER就開設了網店;超過140年歷史的挪威戶外品牌HellyHansen與雅戈爾成立了中國合資公司;日本功能性戶外運動服裝品牌GOLDWIN(高得運)中國首家旗艦店選址北京三里屯……
而國產的冰雪運動相關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市場的驅動下,逐漸擺脫了過去起步晚、水平低的現狀,技術水平穩步提升。《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年度報告)》顯示,全國滑雪場2019年新增造雪機1149臺(包括冬奧會項目采購數量),其中進口造雪機682臺、國產造雪機467臺。國內滑雪場新購的國產造雪機已由2015年的50臺增長到2019年的467臺,進口品牌與國產品牌的占比在不斷拉近。
冰雪裝備技術的進步,亦是對中國制造的一次檢驗。冰雪多家企業組件聯合研發團隊僅用時11個月,自主設計并制造出性能優異的雪蠟車;航天科技集團聯合一汽集團打造低風阻、高強度的國產雪車;河鋼集團新研制的大馬力壓雪車爬坡過坎如履平地,將雪道壓得平整均勻……中國冰雪裝備產業逐漸填補的空白,實現了一個個國產零的突破,展現出無限潛力。
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向縱深發展,中國冰雪運動相關產業的曙光已然到來。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