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兩項新規正式實施,對鮮濕米粉生產各環節提出更高要求
淀粉原料不超10% 讓米粉更有米味
鮮濕米粉生產線。記者 潘浩 攝
廣西質檢院工作人員將產品封存帶回實驗室檢驗。記者 程勇可 攝
檢查產品外包裝,與店內人員核實產品信息,將產品封存帶回實驗室檢驗……4月26日,廣西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工作人員來到南寧某餐飲企業米粉生產車間和銷售點,對米粉進行抽查。這批米粉是該企業按照《廣西鮮濕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22版)》(以下簡稱《細則》)與《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鮮濕米粉》(以下簡稱“鮮濕米粉地方標準”)的標準生產的。據了解,這兩項新規于4月25日起正式實施,對鮮濕米粉的原料、生產、包裝、運輸、貯存等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確保鮮濕米粉營養價值
大米成分要達到90%以上 淀粉含量降低至不超10%
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4月20日,全區鮮濕米粉獲證生產企業526家,正常生產468家。目前全區市場每天生產約2500噸鮮濕米粉,使用原糧約1000噸。
自治區衛生監督所四級調研員、廣西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審評委員會秘書處辦公室主任張慧君介紹,隨著現代生產工藝發展,部分企業生產鮮濕米粉時添加淀粉的比例不斷提高,對傳統純米米粉的生產造成沖擊,同時降低了米粉的營養價值。此外,米粉儲存不當,容易產生微生物毒素中毒的情況。
此次修訂的“鮮濕米粉地方標準”與2018年版相比,標準名稱做了相應修改,取消了調制鮮濕米粉和糙米鮮濕米粉的分類,將添加淀粉量由原來的45%限制在不大于10%,讓鮮濕米粉回歸到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的傳統做法上,使米粉真正做到“名副其實”,維護了傳統工藝及確保食品的營養價值。
同時,“鮮濕米粉地方標準”還新增了“蛋白質”質量指標來判定大米的含量,降低了水分指標,修改了總膳食纖維的單位及數值描述,讓米粉的“米”味更加純正,滿足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雙重需要。
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產處副處長溫志梅介紹,為了讓消費者吃到真正的鮮濕米粉,“鮮濕米粉地方標準”規定大米成分要達到90%以上,企業在產品包裝上要標注“鮮濕米粉”,淀粉原料占比超過10%的產品不能稱為“鮮濕米粉”。
米粉運輸貯存要求更高
微生物限量指標提高10倍 貯存運輸中溫度不超26℃
“鮮濕米粉地方標準”還對鮮濕米粉的微生物限量和運輸、貯存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較于2018年版,微生物限量中菌落總數指標提高了10倍的要求,檢測時間限定為出廠后4個小時內,增加在運輸及貯存銷售過程中環境溫度不超過26℃,控制米粉中污染的微生物快速生長從而降低食品安全事故潛在風險。
在運輸、貯存方面,新版《細則》也提出更嚴格要求。與舊版相比,新版《細則》增加潔凈用房等級和環境參數要求。為提高鮮濕米粉微生物污染控制水平,滿足鮮濕米粉生產安全衛生需求,合理應用空氣潔凈技術,規定“清潔作業區應達到GB50687中潔凈用房等級Ⅲ級的要求”等。嚴格包裝控制和貯存、運輸條件。規定產品包裝應密封,不得以扎口形式密封,不得扎孔。產品貯存或運輸的溫度應小于等于26℃。增加產品包裝標識要求,規定應在產品包裝上的醒目位置標示“鮮濕米粉”,并按產品標準要求標示類別,如鮮濕米粉(切粉)等。
考慮到鮮濕糧食加工品及鮮濕淀粉制品的產品外觀、特性、微生物污染風險、生產工藝與鮮濕米粉基本一致,為降低微生物污染等安全風險,規定“采用類似于鮮濕米粉工藝加工而成的其他糧食加工品和淀粉制品,參照《細則》執行”。
新規對鮮濕米粉生產各環節提出更高要求
原料
●大米成分要達到90%以上
●添加淀粉量由原來的45%限制在不大于10%
生產
●新增“蛋白質”質量指標來判定大米的含量
●降低了水分指標
●修改了總膳食纖維的單位及數值描述
●微生物限量中菌落總數指標提高了10倍的要求
包裝
●產品包裝應密封,不得以扎口形式密封,不得扎孔
●產品包裝上的醒目位置標示“鮮濕米粉”,并標示類別,如鮮濕米粉(切粉)等
出廠后
●檢測時間限定為出廠后4個小時內
●運輸及貯存銷售過程中環境溫度不超過26℃
(記者 蘇昭宇)
編輯:覃鳳妮
責任編輯:黃登
值班編審:盧超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