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佳旭 蔡馨逸?
“我已經在北京看了三場演唱會、一場音樂劇和若干場脫口秀,這個月底還要去上海看演唱會!”提起今年觀看演出的經歷,“觀演”達人高女士難掩激動,“演出活動太豐富了,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去現場的心。”
【資料圖】
今年以來,我國演出市場供給需求旺盛,演出經濟表現出良好增長勢頭。不少人為了看演出不惜跨市、出省,演出帶來門票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飲等一系列消費。
如火如荼的演出經濟折射出文化消費新趨勢。
從曾經的“80后”“90后”,到如今的“Z世代”,演藝市場消費群體的年輕化趨勢近年來備受矚目。“我們觀察近幾年演藝市場發現,在國慶節、春節等假期期間,‘95后’消費占比超過30%。”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朱敏說。
于許多年輕觀眾而言,參與感是不容忽視的觀演需求。近年來,在一些演唱會附近,藝人粉絲團自發組織起花墻打卡等活動。而在拍照和互動中,觀演行為被賦予了更多社交屬性。
為提升觀眾參與感,越來越多演藝單位突破“你看我演”的表演方式,以沉浸式、互動式作品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今年兒童節,中央歌劇院上演兒童歌劇《漢塞爾與格蕾泰爾》。劇院內,發光的露水精靈揮舞魔法棒在現場互動;從舞臺到觀眾席,女巫騎著掃把邀請小朋友們一起施展魔法;舞臺上“烤爐”里的餅干,由演員分發給小朋友……
與此同時,以多藝術品類、形式為主要方向的演藝新空間漲幅明顯,折射出個性化觀演需求。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小劇場、新空間演出場次5.77萬場,環比增長89.51%;票房收入13.88億元,環比增長105.38%。
紛繁多樣的演藝業態下,越來越多的觀眾在走近舞臺的同時,也讓舞臺有機融入休閑生活。
過幾天,朱敏將參加京外舉辦的一場音樂節。對他來說,出游觀演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帶上帳篷、墊子、食物等各種裝備,一路開車到音樂節,一家人把帳篷往草地上一扎……除了欣賞音樂之外,更重要的是休閑體驗。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已經被相當一部分人接受。”朱敏說。
恢復和擴大需求是當前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關鍵所在。目前人們的文化需求旺盛、消費能力較強、需求多樣化,想要吸引觀眾、刺激消費,需要在供給端持續創新,提升演出文化內涵、豐富表演形式、優化運營和服務。一句話,抓住演出市場的“風口”,未來大有作為。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