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邊是由數百根電線連著的整齊堆放的18臺長方體機器,一邊是一塊顯示系統工作狀態的液晶屏,中間一個鐵桶形狀的“大家伙”不停發出嗡嗡的運行聲,這正是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超導量子計算操控系統。
位于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內的國盾量子是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主要圍繞量子保密通信產品及安全應用、量子計算及測量設備開展相關業務。2022年,國盾量子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100%。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共牽頭/參與80余項國內外標準研制工作,擁有國內外授權專利400余項。
企業的發展成績與安徽自貿試驗區聚焦“科創+產業”戰略定位創造出的優良環境密不可分。“量子企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自貿試驗區的‘沃土’。”國盾量子副總裁周雷直言,安徽自貿試驗區擁有良好的科創氛圍,且敢于先行先試,在合肥城域量子保密通信試驗示范網、京滬干線、合肥量子城域網等方面給予了企業充分的發展空間,助力企業走在量子科技發展的世界前列。同時,安徽自貿試驗區加強創新鏈產業鏈的戰略布局,以芯片、人工智能、先進制造等為代表的產業鏈逐步建立和完善,為量子科技等新興產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上下游保障。目前,企業在量子通信領域已經形成了一條探索型產業鏈。
“圍繞‘科創+產業’,安徽推進自貿試驗區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發展,強化政策聯動、產業聯動、要素聯動、平臺聯動‘四個聯動’,努力實現科技轉化自由、投資貿易自由、場景應用自由、要素流動自由‘四個自由’,打造‘雙自聯動’全國樣板。”安徽省商務廳副廳長、自貿辦常務副主任劉光告訴記者,安徽不僅助力科大硅谷、中國聲谷、中國環境谷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建設,還推出了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產業化經費股權投資改革、國有新型研發機構市場改革等一批首創性成果,并與滬蘇浙共同發起組建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在全國率先探索長三角環境科技產業協同創新、長三角創新飛地等一批合作新模式。
全國首創的新型研發機構股權投資改革試點正是來自于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通過變“政策補貼”為“股權投資”,該院自主選擇對擬孵化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科創投資,產業化經費投資超過8000萬元,帶動引進社會資本投資近20億元,孵化企業達170家。
合肥片區還依托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推動了新型研發機構技術經理人激勵機制改革。在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時,新型研發機構將70%的股權獎勵給科研團隊,在此基礎上,再拿出10%的股權獎勵給技術管理人員組建的持股平臺,進一步激發技術管理人員的創新積極性。目前,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已有20余名技術管理人員進入了持股平臺,孵化落地企業達14家。
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院長吳仲城向記者介紹,合肥創新院積極探索實踐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和科創企業成長服務體系,構建了“技術孵化、技術轉化、企業孵化、創業投資”四位一體的“創新院模式”。截至目前,合肥創新院累計孵化培育企業超350家,其中包括51家國家高企和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吳仲城表示,未來,合肥創新院將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差異化探索和首創性改革,在自貿產業賦能體系中不斷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應用進程,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助推科創產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晏瀾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