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貨車司機利益如何保障?車多貨少低速增長如何解決?諸多專家聚焦——(引題)?
如何整治公路貨運市場亂象(主題)
【資料圖】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近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2023年下半年公路貨運形勢分析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在總結發言時表示,2023年上半年公路貨運市場的基本情況,表現為車多貨少,低速增長、加倉減路、一升兩降(公路貨運市場成本上升,但是市場運價和企業收入降低)等四個方面。
在場專家介紹,目前,中國公路貨運市場是一種層層分包的格局。從最上游的托運人到實際承運人,這中間還有承運人、經紀人、貨代、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各樣的經營主體,并且在實際情況中,中間層可能還會存在多種模式。而這樣一來,直接影響到的是實際承運人,也就是貨車司機的利益。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公路貨運分會秘書長周志成表示,從上半年的運價走勢來看,除6月份電商大促,公路貨運市場出現短暫的波峰之外,由于整個市場車多貨少的基本面,運價還是處于較低的狀態。
供需失衡直接造成了行業內卷的亂象。“我們在年初的時候做過調查,一些老司機因沒有車貸選擇車輛閑置,而有車貸的司機大多數選擇被迫降價競爭,出現了一種過度競爭的局面。”周志成說。
當然,低價競爭除了司機內卷之外,同樣也跟市場最上游的托運人對物流運輸的需求變化,也有一定的關系。羅戈研究院長潘永剛認為,一方面大型貨主尤其是零售行業品牌銷售鏈路發生變化,物流運輸模式發生改變,運輸鏈路變得集約化,在物流效率上得到提升,造成了物流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市場運輸恢復常態之后,競爭變得激烈,物流企業議價能力減弱,而企業降本增效的同時也在壓縮物流相關的費用。
托運方對時效等服務能力要求不斷提高,而運價不斷在降低,這也導致的物流運輸行業履約成本過高的問題。
上海則一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華北區總經理何華表示,隨著貨車司機競爭壓力過大,履約成本過高導致了信用成本降低。“運輸過程中產生糾紛較多,經常會出現司機扣貨等現象。”何華說,這種情況不僅降低效率,也帶來了貨車司機、物流公司和貨主之間不必要的麻煩。
“因為成本過低,導致現在市場信用也很低,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對此,周志成也提出,今年以來,很多頭部貨主都在考慮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問題,對低成本的運力傾向性更強,既要低成本,又要高服務,還要重安全,在一定情況下,這種需求是很難具備的。他建議,要健全運輸鏈條上供需雙方的責任關系。一方面行業要通過制定標準的示范合同來規范雙方的權利義務,另一方面也是要制定一些標準規范來更好的壓實多方主體責任,提升貨主對于安全主體責任的意識。
同樣,數字貨運平臺在低價治理方面不斷進行努力。滿幫集團公共事務部總經理兼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孔慶峰表示,前不久,滿幫平臺全面升級價格治理機制,上線“火眼金睛”產品。該產品充分利用大數據和算法技術,深入用戶運營全鏈路,對低價進行提前預測、快速識別、智能分析、自動判斷,并將解決方案及時觸達貨主和司機,提升司機找貨效率,讓貨主發貨快、走貨更快,維護市場公正常秩序。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滿幫平臺日均觸發阻斷去重貨量超過4萬單,重貨率下降了30%。觸發低價提醒日均貨量近5萬單,發貨后價格優化日均貨量達3萬單,價格優化率達到了7.5%。
賀登才表示,對于下半年,謹慎的樂觀、微弱的上漲、持續的分化、管理的提升,可能這是一個趨勢。對下半年整體形勢要充滿信心。總的來說,上半年的回顧,車多貨少、低速增長、加倉減路、一升兩降,下半年謹慎的樂觀、微弱的上漲、持續的分化、管理的提升。
運價應要供需雙方協調議價,可能這是一個大的方向。車輛亂象治理,這是亟需要干的事情,一會兒再說怎么弄。
建設新型治理體系是必須要做的事。車的標準在工信部,能不能上路,實際上在公安部,交通部也需要協調解決,這是長期的問題。關于數字貨運的治理問題,主要靠平臺自治、政府輔助。這個平臺經濟創新創業這個基本方向要肯定的,需要互相溝通,互相聽取意見。
他認為,治理公路貨運亂象首先要標準化的供給。把零首付、非法改裝治了,還有標準修訂好了,修訂好以后,不符合標準就不讓上路,第一輛車堵住,再就不會了。規范化的監管,不要一個地方一個政策。
同時出臺人性化的政策,特別是對于貨車司機,要有人性化政策,讓他們感到溫暖。
賀登才認為,標準化的供給,規范化的監管,人性化的政策,差異化的收費,這是目前能做到的可以癥狀亂象的措施。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