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消費者權益 促進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主題)
國際商報記者 閻 密
(相關資料圖)
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2023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報告顯示,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615365件,解決497142件,投訴解決率80.79%,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9064萬元。其中,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為得到加倍賠償的投訴9782件,加倍賠償金額336萬元。接待消費者來訪和咨詢58萬人次。根據報告,今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熱點問題主要涉及旅游出行、演出票務、教育培訓、食品安全、家裝建材等行業和領域。
家裝建材行業糾紛大增
隨著家裝建材行業蓬勃發展,相關領域消費糾紛也大量增加。家裝領域消費糾紛普遍存在案件復雜、調解難度大等特點。一是裝修工期延誤,如經營者不按合同約定時間交付家具產品或不按約定時間施工。二是全屋定制家具貨不對板,如家具成品的尺寸、款式、顏色與合同約定和設計圖不符。三是家裝材料以次充好,以普通材料冒充環保材料。如宣稱家裝材料為“歐標”,但實際并無相關具體標準。四是家具建材賣場以約定或單方聲明排除法定責任。如賣場內商家跑路,賣場以消費者未直接與其簽訂購買合同為由,拒絕承擔柜臺出租者義務。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三條規定:“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柜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柜臺租賃期滿后,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中消協表示,家居賣場應加強對賣場內店鋪的管理,對于存在撤場風險的商戶要及時對消費者作出預警,對于因商戶撤場造成的糾紛,賣場應當承擔連帶賠付責任,不能簡單粗暴地以未使用賣場合同、未“統一收銀”等理由作為擋箭牌拒不擔責。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在選擇裝修公司時,要重點關注經營者的資質、質保服務、消費者評價等方面的信息,簽訂合同時要對裝修質量的標準進行明確和量化,重點審查質保條款、違約責任等內容,注意及時留存證據。施工方應當依法誠信經營,將可能產生的增項和預估價格充分告知消費者,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網購演出票務亟待規范
演唱會、音樂會、話劇等線下演出深受年輕消費者群體的歡迎,年輕消費者普遍選擇通過網上平臺購買演出票務。線下演藝經濟的繁榮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而且還能夠帶動周邊商圈的發展,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新引擎。
報告指出,網購演出票務行業投訴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退票難成行業普遍問題。平臺以演唱會門票具有稀缺性、時效性等特點為由拒絕消費者退票要求。二是消費者網購演出門票遭遇“盲選”座位,部分演出場所不支持消費者購票時選座,到達現場才得知購買到的是存在視野盲區的“柱子票”“墻根票”,演唱會全程“只聞聲不見人”。三是網購演出票務銷售平臺疑似“跳票”問題多發,有眾多消費者反映購買演唱會門票票面演出時間與購買時選定日期不符。
中消協建議,相關演出票務平臺和主辦方應該站在促進消費潛力釋放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和提升消費體驗,比如在制定服務條款時,借鑒航空、鐵路等其他服務行業的成熟做法,制定階梯式退改規則,依據退票、改簽時間不同實行階梯化費率,基于公平原則合理制定退換票規則并向消費者公示,保證消費者在購票前充分知情和主動確認。如果推出“不退不換”的門票,應當同時推出可退換門票,并且設置合理價格供消費者自主選擇和公平交易。
中消協還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加強對演出票務市場的監管,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演出票務監管服務平臺,實時監控演出票的來源和流向,推動演出票務交易公開透明,維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職業技能培訓亂象屢現
職業技能培訓是人們提升自身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途徑之一。然而,一些不法機構和個人利用公眾的需求,實施詐騙或欺詐行為。
這些亂象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職業技能培訓“陷阱”屢現。一些商家打著技能培訓機構名義在社交平臺發布影視后期制作、播音配音、游戲原畫、塔羅師、心理傾聽師等“培訓”廣告,宣稱“包教包會”“承諾兼職”等,并編造其他學員成功案例,但實際課程內容質量低劣、與實際操作脫節,上當受騙者多為在校大學生。二是職業資格培訓騙局頻發。一些培訓機構利用部分人員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聲稱有“內部試題”包過考試,甚至繳納費用便可直接獲取證書等誘騙消費者支付所謂“培訓費”。三是消費者退費難。一些考公、考編、考證培訓機構宣傳“不過退費”,但當消費者按照合同約定提出退費要求時,卻遭到經營者故意拖延或收取不合理費用。四是冒充國家相關部門實施退費詐騙。詐騙分子冒用國家相關部委或有關機構工作人員名義,向消費者推薦以購買所謂“國庫券”等方式退還培訓費用,造成消費者更大損失。
為了推進簡政放權,我國近年來取消了許多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并將從業者的能力評價交由社會或行業組織評價。但是由此也引發了一些問題,例如培訓機構故意混淆官方頒發的從業資格證書和社會機構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區別,進行誤導性宣傳或實施欺詐行為。
中消協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對培訓機構和相關詐騙行為的監管和打擊力度,依法查處和追究相關違法犯罪人員行政和刑事責任,切實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推動凈化職業和技能培訓領域市場環境。
賣場倒閉消費者權益受損
近段時間,傳統消費認知中風險較小的大品牌、全國連鎖等平臺或賣場頻頻出現問題,此類經營模式中一旦總部資金鏈出現問題,將波及全國各地,負面影響較大。一些賣場因為經營不善或者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給消費者帶來了嚴重的損失。一是付款后長時間不發貨。一些賣場在倒閉前仍接受消費者正常購買商品,但隨后長時間不予發貨。二是取消訂單后長時間不退款。消費者因未收到貨物等原因申請退款,商家雖同意辦理退款,但消費者卻遲遲收不到退款。三是延保維修服務責任不履行。一些大型賣場平臺推出延保維修服務,但倒閉后相關服務承諾無法兌現。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特別是在交易標的額較大的情況下,應注意與賣家簽訂書面的買賣合同,保存好發票和相關的付款記錄、聊天信息。同時,及時關注平臺或賣場的經營狀況和動態,如果發現有異常或存在風險的跡象,比如延遲發貨、拖延退款、關閉客服等,應該盡快聯系平臺方或相關部門進行咨詢和投訴。另外,延保服務分為產品生產者的延保服務和平臺(賣場)等第三方提供者的延保服務,消費者在購買延保服務時應仔細甄別和閱讀相關條款,不輕信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和承諾。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