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游戲產業要發揮文化屬性優勢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昂
7月29日,2023中國國際AI游戲產業大會在上海召開。根據大會上發布的《2023年1~6月中國游戲產業報告》,今年上半年,國內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規模為1442.63億元,環比增長22.2%,市場回暖趨勢明顯。同期,我國游戲用戶規模為6.68億,同比增長0.35%,達到歷史高點。
市場的回暖預期,也引來了投資者的青睞。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游戲相關企業74.9萬余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注冊企業7.1萬余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5.5%,投資者的熱情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需要意識到的是,游戲產業正在逐步進入存量市場時代。在存量市場時代,游戲產品能否有過硬的內容品質、技術實力,影響著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更為關鍵的是,與國產游戲競爭的,還有諸多海外同行,國產游戲需要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只有有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獲得消費者關注和一定的利潤,才有經濟余力和市場信心進行下一輪研發,形成正向循環。
在技術水平趨同的情況下,文化屬性是很重要的差異點。目前,不少國外游戲廠商正在自己的產品中不斷注入東方文化元素,以吸引中國玩家。但是,海外廠商在游戲中注入的東方元素是否準確,如何解讀?還是有待商榷的。
正因如此,在堅持正確的內容導向前提下,國產游戲要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相融合,發揮出文化屬性優勢。這不僅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國內玩家,鞏固國內廠商在國內游戲市場的份額,也有助于相關游戲產品走出去,在競爭國際市場的同時,拓展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事實上,游戲產業的發展,影響的不只是游戲本身。游戲本身是一種復雜的算法,其技術發展對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探尋AI創新之路——游戲科技與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報告》就顯示,游戲科技已經成為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游戲科技與科學探索形成“雙螺旋結構”,共同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從2015年到2022年,有17篇游戲科技相關人工智能論文成為《自然》和《科學》的封面文章。
換言之,游戲產業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響著人工智能的走向。而如果游戲研發中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也將促使中國文化融入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之中,進一步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將產生深遠的文化影響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