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范先群牽頭,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和中南大學附屬湘雅醫院等全國視網膜母細胞瘤診療中心,開展全球首個視網膜母細胞瘤眼動脈介入化療的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
上述這項歷時10年的研究表明,眼動脈超選擇介入化療顯著提高視網膜母細胞瘤晚期患兒保眼率,同時顯著降低化療的全身副作用,這一研究結果近日發表于柳葉刀子刊《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相關資料圖)
?
發表的論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供圖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眼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95%發生于3歲以下嬰幼兒,可致盲、致殘、甚至致死,是兒童眼病中性質最嚴重、危害最大的一種疾病,2019年國家五部委將其確立為兒童首批救治管理的十大重大疾病之一。眼球摘除聯合外放射治療曾是視網膜母細胞瘤的一線治療方案,患兒不僅失去眼球,外放射治療可導致患兒發生第二惡性實體腫瘤以及眶面部發育不全等嚴重副作用。
范先群表示,在上世紀90年代末,“長春新堿+依托泊苷+卡鉑”全身靜脈化療方案應用于視網膜母細胞瘤治療,實現了從摘除眼球到保眼治療的轉變。但全身靜脈化療的眼內藥物濃度低,腫瘤復發率高,眼球摘除率仍居高不下。同時,全身靜脈化療毒副作用大,患兒易發生骨髓抑制、肺部感染等嚴重并發癥。
為解決上述這一臨床難題,范先群帶領團隊開展視網膜母細胞瘤眼動脈介入化療,經股動脈插管,經過腹主動脈-胸主動脈-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應用0.43mm微導絲引導0.57mm微導管插入眼動脈,化療藥物經導管進入眼動脈后,經視網膜中央動脈進入瘤體內。
范先群指出,由于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眼動脈介入化療,藥物用量小,眼內局部藥物濃度高,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強,全身毒副作用小。然而,這一手術難度高,也可能導致眼動脈狹窄或閉塞、視網膜脈絡膜萎縮等嚴重并發癥。此外,由于缺乏循證醫學證據,國際上關于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眼動脈介入化療和全身靜脈化療的治療方案選擇上,一直存在較大爭議,這也給臨床醫師帶來很大的困惑。
?
范先群院士
為解決臨床難題和國際爭議,范先群帶領團隊迎難而上,在2013年國家衛生行業專項的支持下,國際上首個開展視網膜母細胞瘤眼動脈介入化療有效性、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希望能為視網膜母細胞瘤治療方案制定提供高等級循證醫學證據。
該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簽、多中心、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在北京、上海、廣州和長沙等6家醫院進行。研究主要納入新發單側視網膜母細胞瘤D期或E期、無臨床高危因素患兒,隨機分為眼動脈介入化療組或全身靜脈化療組,每4周完成一次動脈或靜脈化療周期。
研究結果顯示,眼動脈介入化療組2年無進展保眼率為53%,靜脈化療組為27%,眼動脈介入化療組的總體保眼率顯著高于靜脈化療組;眼動脈介入化療組和靜脈化療組總體生存率無顯著差異,復發率無顯著差異。眼動脈介入化療組的客觀緩解率顯著高于靜脈化療組。在安全性終點方面,兩組均未發生致死性嚴重并發癥。最常見的全身并發癥為骨髓抑制,眼動脈介入化療使骨髓抑制發生率由靜脈化療的70%降低至 51%,且嚴重程度顯著下降。
研究最終證實,眼動脈介入化療在不影響總體生存率的前提下,較之靜脈化療顯著提高晚期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保眼率,顯著降低全身并發癥。眼動脈介入化療可作為單側晚期視網膜母細胞瘤患兒的首選治療方案。
范先群為上述研究項目的總負責人,也是該文章的最后通訊作者。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眼科賈仁兵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趙軍陽教授、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張靖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季迅達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楊新吉主任和中南大學附屬湘雅醫院譚佳主任等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文旭洋博士是第一作者,范佳燕副主任醫師、金眉副主任醫師、姜華博士、李家愷博士和韓明磊副主任醫師為共同第一作者。
(原標題:抗癌與保眼“兼顧”,范先群院士團隊發表視網膜母細胞瘤治療新成果)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