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云—南寧新聞網訊(記者 唐秋艷 通訊員莫建飛陳燕麗莫偉華)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記者從廣西氣象局獲悉,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從2016年開始圍繞植被生態質量監測、石漠化等級監測評估、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等內容,積極開展模型研發、產品策劃和應用服務工作,開發完成了生態氣象與衛星遙感綜合應用平臺,探索出了生態氣象服務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三級推廣,品牌應用”的廣西模式。廣西成為了全國首批生態氣象服務體系建設示范省區之一,進一步深入優化了生態氣象智慧服務模式。2022年,廣西森林面積1486.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62.56%,居全國第三位。
【資料圖】
植被生態質量氣象評估,廣西山清水秀金字招牌的科學佐證
植被是生態環境的主體,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干物質是地球上生態系統中一切生命成分及其功能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與持續發展的基礎,且在調節全球碳平衡、減緩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以及維護全球氣候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集生產功能、多樣性和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完整功能單元。
植被生態質量氣象定量評估方法,經歷了很長的科研探索。在國家氣象中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通力合作,全面考慮植被生物多樣性、生產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基于氣象觀測數據和衛星遙感資料,創建了植被生態質量氣象評估模型,實現植被生態質量變化動態監測與等級評價。其中,植被多樣性,通過其生境反映,采用其地理分布面積表示;植被生產功能是決定植被分布與量度的內在與外在原因,采用其生產力表示;植被生態服務功能主要指植被對自然生態過程或生態平衡所做出的以經濟作為指標評價的貢獻,包括其產品(如食物等)和公益(如涵養水源、土壤保持等),采用植被覆蓋度表示。
植被生態質量評價結果,見證了“綠滿廣西”。2000年以來,廣西98.3%植被生態質量呈增加趨勢,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植被覆蓋度分別平均每年增加7.76克碳/平方米、0.67個百分點。隨著植被生態質量的改善,廣西植被生態服務功能明顯提升。涵養水量、土壤保持量分別平均每年提高5~15毫米、10~25噸/公頃。《廣西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重大氣象信息專報,“廣西植被生態質量和植被改善程度居全國首位”(2016年)等結論寫入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和廣西成立60周年大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服務材料先后獲得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廣泛宣傳報道,掀起了一股生態氣象熱潮,也全面開啟了氣象智慧葆“綠水青山”服務模式。
2022年廣西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圖。
2000-2022年廣西植被生態質量指數變化圖。
鳥瞰青山變綠山,氣象助力石漠化生態環境改善
石漠化是廣西最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著手于石漠化氣象、氣候及干旱災害監測評估指標,目前已形成了業務化運行的系統“廣西石漠化生態氣象監測評估系統”和“廣西喀斯特地區干旱生態安全監測預測評估系統”,并形成了規范化的業務服務產品。近年來,作為中國氣象局首批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項目重點示范省,石漠化相關服務產品迅速在省、市、縣開展推廣應用,已多次獲自治區和市級政府領導批示。石漠化氣象評估成果應用于廣西發改委組織編制的《廣西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廣西適應氣候變化實施方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重大任務專項《廣西石漠化防治適應試點示范工程實施方案》重大規劃中,入編2017—2019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7—2018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2018年《廣西生態遙感年報》,為石漠化綜合防治、生態恢復治理、扶貧攻堅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廣西喀斯特地區植被變化趨勢圖。
廣西石漠化等級分布變化圖。
“科學雙評估”助力生態紅線劃定,為保護青山站好氣象崗
生態保護紅線,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而開展生態功能重要性評估和生態環境敏感性評估(簡稱“科學雙評估”)是紅線劃定工作的重要前提。定量評估廣西不同地域的生態服務功能(包括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狀況、防風固沙能力)和生態環境敏感性(包括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狀況)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充分利用氣象大數據優勢,融合衛星遙感、地形、地貌、土壤、氣象多源信息數據,依托“3S”(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劃分了空間分辨率為250米的“生態服務功能極重要區域”和“生態脆弱極敏感區域”,為生態紅線的精細化劃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積極拓展生態氣象服務產品范疇,研發了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固碳釋氧等生態服務功能評價產品,為常綠青山站好氣象崗。
廣西生態功能重要性評估圖。
廣西生態環境敏感性評估圖。
“氣象+”技術優勢,生態氣象智慧服務未來可期
廣西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綠色轉型,優化經濟結構,探索特色綠色發展道路,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嚴格監管、北部灣沿海環境綜合整治、西南喀斯特巖溶、南嶺山地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治理等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與修復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科學研究所將繼續發揮“氣象+”技術優勢,積極利用大數據優勢開展生態氣象智慧型服務,致力提升氣候變化應對支撐保障能力,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植被生態狀況監測、生態風險氣象預警、生態治理氣象保障服務,融入氣候生態服務品牌,構建面向多領域的省(區)市縣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體系,葆廣西青山常在,助力地方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氣象力量。
編輯:覃鳳妮
責任編輯:羅寧
值班編審:黃登
登錄 登錄登錄南寧云賬號
忘記密碼?登錄
還沒賬號?立即注冊
其它登錄方式 QQ登錄 新浪登錄 微信登錄點擊頭像快速登錄
切換賬號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請輸入驗證碼
確定 取消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