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推動產業“無中生有”“從有到強”(引題)?
【資料圖】
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蓄勢待發(主題)
杭州日報記者 沈曉顏 通訊員 徐晟昱
連日來,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以下簡稱莫干山研究院)瑤光半導體激光裝備項目施工現場,呈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該項目于今年4月底簽約,5月開工,預計8月中旬就能完成設備進場。“當年簽約、當年落地、當月開工”的速度讓瑤光半導體(浙江)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忠平感慨不已。
為落實省委關于推動浙北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的要求,助力德清建成G60科創走廊浙北核心創新區域和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翼中心,德清縣和浙江工業大學于2021年6月共同成立了莫干山研究院。研究院選址德清縣康乾街道。
今年上半年,莫干山研究院引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0人。其中國家引才計劃申報總計18人,新引進博士、博士后同比增長100%。新簽約科技型產業化項目、人才創業項目10個,一幢幢辦公和科研用房正陸續迎來科創團隊。
做強頂尖創新平臺 打造科技型企業培育升級版
據悉,瑤光半導體激光裝備項目主要從事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即將投產的激光退火設備,在研發時采用了大量正向開發思路,能夠實現更高效和更高良品率的性能要求。“目前我們可以實現節拍300秒的生產效率,即在設備的運行周期,從抓取芯片到芯片完成激光退火的完整周期是300秒,同類型設備一般在600秒左右,能有效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葉忠平介紹,該設備年銷售額預計可達1億元,將極大地推動德清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瑤光的落戶是康乾街道和莫干山研究院聯合引育的結果,它的半導體激光裝備的產業方向與研究院的激光智能制造中心高度吻合,這也是我們為德清培育新興產業科技型企業的起始點。”莫干山研究院執行院長陶鵬說。
作為撬動德清深度融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重要支點,莫干山研究院成立之初就以“產業導向、創新賦能、以才育企”為路徑,打造“雙向賦能、四輪驅動”的科創平臺運行模式。
通過做強頂尖創新平臺,莫干山研究院將不斷引育新興產業“鏈主”,通過橫向與縱向整合,實現產業鏈“聚鏈”。以激光智能制造中心為例,橫向,引入一批優質科研機構、領軍龍頭企業,今年計劃再引進一撥“聚鏈”項目;縱向,以掌握的技術向新領域開拓,瞄準激光智能制造領域,并不斷支持本土企業轉型升級。
校地聯合、雙向賦能 推動產業“無中生有”“從有到強”
在德清康乾街道長虹街南側,23萬平方米的莫干山研究院產業創新園將在今年11月投入使用。它將成為德清“環浙工大創新經濟圈”內的標志性科創園區,與現有大學科技園南北相望。
“南側產業創新園是我們科技成果的策源地和發動機,將入駐頂尖創新平臺及概念驗證中心,推動科研成果實現從‘0’到‘1’,隨后將科技成果在北側大學科技園轉化為科技型企業,并通過培育孵化,并讓科技型企業從‘1’走到‘10’。”陶鵬介紹,“等其具備一定規模后,將轉入南側18萬平方米的標準性廠房內,完成從‘10’到‘100’的新階段,實現科技型企業‘梯度育苗,滾動孵化’的機制,產業培育成果將輻射德清其他的產業園以及平臺。”
“莫干山研究院在運營上有兩大創新點:一是利用概念驗證平臺將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的環節進行了前置;二是通過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將企業用人需求與高校人才準備資源進行了鏈接,解決企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困境。”德清縣康乾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莫干山研究院還通過做優概念驗證平臺、做實研發中心、做大大學科技園這三步,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產業高度協同的“四輪驅動”模式,實現校地聯合賦能研究院成長、研究院高質量產出賦能校地事業發展的雙向賦能。
“園區服務體系包含投資服務、創業智庫、政務服務、物業服務、人才服務、市場推廣等,落地后有一對一的專人扶持,方便我們了解政府以及園區的扶持政策,也幫我們解決了人才難題。”通過“以園引企”入駐莫干山研究院的浙江海斗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弘寧說。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