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中電熊貓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中電熊貓”)的76.85%股權及債權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二次公開掛牌出售,轉讓底價15.4615億元。其中,出售的60%股權來自于南京中電熊貓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熊貓”)。目前,到底誰會買下南京中電熊貓的股權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
老舊產線難出手?
據悉,中電熊貓旗下曾擁有3條液晶面板生產線,包括南京的第6代線和第8.5代線,以及成都的第8.6代線。2020年,中電熊貓將南京的第8.5代線和成都的第8.6代線轉給了京東方。因此,此次南京中電熊貓可以出售的就有一條第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而這條產線未來能否順利出手,確實讓人捏一把汗。
(資料圖)
此前,有消息人士曾向《中國電子報》記者透露,天馬早些年曾試圖收購南京中電熊貓6代線來拓展中尺寸面板市場。惠科也有意愿租用南京中電熊貓6代線。因此,南京中電熊貓6代線應該不愁接收者才對。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目前,天馬和惠科暫無出手跡象。此前傳聞龍騰光電可能會接盤,但是至今杳無音信。《中國電子報》記者也采訪了此前對中電熊貓十分感興趣的TCL華星,截至發稿時未能得到明確回復。
而京東方曾以121億元的代價,收購了中電熊貓位在南京和成都的兩座8.5代/8.6代廠,造就面板產業史上最大并購案,所以也有人猜測京東方接手6代線的可能性。
然而,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有業內人士認為,可能性不大。
“這條6代產線早在2020年那一波產業重組潮中就已經被京東方排除在外。”業內人士對《中國電子報》記者指出,3年的時間證明京東方當初的選擇是無比正確的,近一年半以來,南京中電熊貓受第6代線牽制一直處于巨額虧損狀態。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南京中電熊貓營收約14.6億元,營業利潤和凈利潤虧損近30億元。2023年,南京中電熊貓繼續虧損,截至5月31日,其營收為6067.85萬元,營業利潤和凈利潤虧損約5.76億元,負債高達110億元。
即便是在液晶面板價格數月高漲超過成本線的今天,南京中電熊貓6代線也由于技術路線落后、大部分設備老舊、競爭力不足等原因,吃不到近在咫尺的“時代利好”。
也正因此,南京中電熊貓此次掛牌到底能否吸引企業接盤還需觀察。
中電熊貓也曾風光無限
中電熊貓是中國電子行業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也是第一家擁有H股的電子行業上市公司。對于面板行業來說,它也絕不是籍籍無名的“路人甲”。根據群智咨詢數據,中電熊貓的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曾在2019年位列全球第七,出貨面積位列第八,有著龐大且穩定的市場占有率。
2005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CEC)與南京市國資委簽署協議,收購中電熊貓,希望以此為跳板進軍液晶顯示屏行業,在歷經兩年的漫長重組后,中電熊貓于2007年披上了“國家隊”的外衣。
但彼時的國內液晶屏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走自研路線無異于閉門造車,于是CEC將視線投到了“液晶顯示鼻祖”夏普的身上。后來,當夏普欲將位于日本龜山的6代液晶生產線(2004年投產,以生產26英寸、32英寸的中等尺寸液晶面板為主。)整體遷至中國時,中電熊貓在激烈的爭奪中以138億元的投資額拿下了該項目,這條6代線也讓中電熊貓首次擁有了高世代面板生產線。
2009年9月,6代線開始在南京動工。為了保障中電熊貓投資順利,夏普還保證在試生產一年內,幫助中電熊貓實現良品率90%以上的預期。2011年3月,該6代線開始試生產,2011年5月實現量產,6月產能開始穩步爬坡,直到2012年第四季度,產線結束爬坡期達到設計產能。
在日本技術的加持下,加上熊貓電視品牌當時的市場知名度,中電熊貓打出了“國內首個完整液晶產業鏈”旗號,從液晶面板生產到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的銷售,實現了一條龍。相比TCL籌建華星光電,組建液晶全產業鏈,中電熊貓還要早3個月。
產線淘汰日趨頻繁
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就在6代線還在爬坡之際,國內面板企業開始集中上馬7代和8代線,甚至在大屏需求下,更多8代線、10代線紛紛建成,中電熊貓6代線早已無法滿足差異化市場競爭需求。
洛圖科技TV面板分析師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即使中電熊貓背后也有整機廠即南京熊貓的支持,但是熊貓電視機出貨量,在中國的年銷售額不過20億元,根本無法配合中電熊貓面板廠出貨。因此,出手產線對于中電熊貓來說是“不得不”的無奈之舉。
“不只中電熊貓6代線,其他持續虧損的廠商也面臨被兼并重組的可能性。”Omdia顯示部門資深研究總監謝勤益預計,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面板廠將陸續關掉舊產線,或并購,或改造。例如,友達、群創將各停掉一、二座4.5代、5代或5.5代舊產線。而二線面板廠如電熊貓、咸陽彩虹等則將掀并購潮。
謝勤益指出,如今,電視面板向大尺寸方向大躍進,50英寸以下的電視需求較低,除非是家中添購第二臺或第三臺電視,才會考量較小尺寸。且當前液晶面板產業已經形成了寡頭競爭局面,一些經營不善的小型面板廠未來可能逐步被大廠兼并收購。未來,7代及以下的低世代液晶產線出局、淘汰將變得頻繁。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