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
從涓涓細流到奔涌大江,由三江之源至雨林傣鄉,四千余里的瀾滄江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端,一路馳騁到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由此出境后被稱為湄公河,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后匯入南海。
8月15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和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云端”相約,各自在玉樹州雜多縣和西雙版納州景洪市的瀾滄江畔,以直播間連線的方式同頻共展,舉行“瀾滄奔流四千里·法貫始終兩岸碧”主題活動,線上簽署《共護瀾滄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倡議書》,讓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理念隨著汩汩江水,“自始至終”貫徹于此。
“雜多”因水得名,為藏族語音譯,意為瀾滄江正源扎曲河源頭,以司法守護“中華水塔”生態環境,人民法院義不容辭。2015年,青海省玉樹州中級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確立為“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實踐基地”,以此為契機,2017年,玉樹中院推動成立全省首個專業法庭—三江源生態法庭,結合玉樹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草山濕地修復治理、大江大河源頭保護等重點領域,依法有力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先后有多起案件入選最高法院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生物多樣保護司法典型案例,為做好江河源頭、青藏高原和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工作拓展新思路、積累新經驗。
位于北緯21°,東經99°的西雙版納,擁有北回歸沙漠帶上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也是瀾滄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后一站”。以司法守護瀾滄江岸青水綠和沿岸生物的多樣性發展,人民法院責任重大。西雙版納州中級人民法院科學配置審判資源,設立環境資源專門審判團隊,實現環境資源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審合一”的審理模式,推動瀾滄江流域的保護區掛牌設立生態巡回審判點。同時致力推進跨部門聯動協作,與北海海事法院簽署《瀾滄江流域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合作協議》,共同探索建立湄瀾流域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共建共享機制,形成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協同管理制度和多方合作平臺,不斷探索司法保護西雙版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新方向。
玉樹中院和西雙版納中院將繼續通力合作,把本次活動作為今后共同探索加強瀾滄江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新起點,構建瀾滄江源頭法院與源尾法院協同配合的司法保護協作新格局,堅決扛起司法保護瀾滄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重任,共同推動瀾滄江保護的環境司法能動作用及環境司法審判專門化體系建設,搭建深入開展瀾滄江及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交流協作平臺,實現信息共享、經驗互通,共同打造瀾滄江保護環境司法特色品牌。(刀睿/文 李恒/視頻 西雙版納州中級人民法院?玉樹州中級人民法院供稿?)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