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中國青年報》冰點特稿一篇題為《深山里的詩歌課:不功利,無期待》的報道展現(xiàn)了詩歌的魅力:在貴州黔西市重新鎮(zhèn)龍?zhí)列W六年級,孩子們寫詩和摘苞谷一樣日常。對孩子而言,詩意可以誕生在任何時刻。一次放學后,他們小心地繞過莊稼和烤煙苗,踩在嘎吱作響的松果和杉木葉上。他們嬉笑著,朝對方臉上吹蒲公英,往對方身上掛帶刺的合歡葉子……
孩子們接觸詩歌,源于某種機緣。2019年,公益組織“是光”與黔西市教育局合作,給當?shù)氐泥l(xiāng)村教師提供詩歌課程和培訓。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六年級語文老師龍正富填了申請表后,開啟了一場美妙的、也帶著點苦味的集體詩歌之旅。
現(xiàn)實中,恐怕很多人都不會把“詩歌”和“深山”聯(lián)系在一起。但我一點也不覺得違和,鄉(xiāng)村從來都不是詩歌的荒漠,相反,鄉(xiāng)村和其附帶的更為立體的喜怒哀樂,往往成為詩人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寶庫”。在16歲于縣廣播站發(fā)表處女作之前,我也曾無數(shù)次在荒蕪的野外“問心”,面對流淌著泥漿的犁鏵和父母直不起的腰,構(gòu)思著詩歌習作,思索著人生與命運。正因如此,我在讀龍?zhí)列W六年級孩子們的詩歌時,多了一份惺惺相惜。
每一個時代,都有詩歌的位置。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可能被詩歌“撞腰”。而更為奇妙的是,詩歌可以“打穿”時代的“隔膜”,找到讓不同的人群“惺惺相惜”的方式。一如杜甫的愁苦和狂喜,在今人眼里依然清晰可感。
在我看來,孩子們的文字是稚嫩的,但他們已經(jīng)是真正的詩人。他們品味痛苦,經(jīng)歷挫折,感受歡樂。他們,真的是在以詩歌記述人生的百態(tài),甚至是在寫“個史”。他們會寫沉甸甸的詩,有關(guān)死亡、離別和思念。班里有39名學生沒有父母陪伴,他們的父母或離異,或去世,或全部出去打工。有的孩子被自己的媽媽要求喊“阿姨”,只因為改嫁的新家庭不知道她有過孩子;有的孩子接連經(jīng)歷了爺爺和父親的離去;有的孩子在自己的媽媽被繼父家暴時,勇敢地報了警……
這樣一個極少有人關(guān)切的群體,不僅自身逐步接受和享受了詩歌的潤澤,從而變得更為堅強和成熟,還以他們獨有的擔當,激勵了我們這些抹著眼淚讀他們詩的“外人”。只有在此刻,我們才會忘卻他們還只是孩子的事實,從心靈深處和他們共振、擁抱。換言之,詩歌,讓我們彼此放下地域和人生經(jīng)歷的差異性,極力走近,共同取暖,勉力同行。
詩歌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于激發(fā)和凝聚人的情感共鳴。孩子們的詩歌做到了。他們的詩歌也許不那么亮麗,但是充滿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走出泥沼的期待。他們并沒有想過以詩歌改變命運,以詩歌揚名立萬,但是他們堅持用詩歌表達愛,釋放內(nèi)心。
這種非功利的狀態(tài),是感動無數(shù)網(wǎng)友的核心力量。我們見多了那些功利的詩歌,見多了那些打著“先鋒”“創(chuàng)新”旗號卻呈現(xiàn)著種種蹩腳文字的詩歌,因而才會更加珍惜原生態(tài)的、透著大地和青草氣息的詩歌。而我們相信,對這些孩子來說,未來的日子里,哪怕是在平庸的生活里也會留住詩歌,讓“為自己寫詩”成為一種可貴的習慣。
我覺得,這就是“深山里的詩歌”所具有的堅韌生命力的源頭——活著,是可以詩意盎然的。
關(guān)鍵詞: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