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值第三屆市縣融媒體中心建設發展論壇召開,“暖城之約 融創未來”全國市縣主流媒體鄂爾多斯主題采風行啟程,首站銀肯塔拉。
濃云低垂,附向大地,一場好雨正在趕來。
(資料圖)
路上,幾名浙江籍記者透過車窗,在漫漫的綠叢林里遙指沙漠。
最后有人總結:啥沙漠,就是綠草地上撒點沙。
一座沙包的觀景臺上,李布和被南腔北調的記者團團圍住,講述當地治沙種樹,靠沙致富的奮斗史。
“你這水從哪來?”新疆昌吉州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王建忠問。
“打井。”
“打多深?”
“280米。”
……
52歲的李布和臉膛黝黑,白襯衫上被汗水洇出斑斑黃漬,仿佛莊戶人。
旁邊有人說,這是銀肯塔拉生態旅游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位于達拉特旗的銀肯塔拉沙漠,地處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東端。
15歲那年,李布和站在沙漠最高點的銀肯敖包,環顧茫茫沙海,立下誓言:將來賺了錢,我還回來。
33歲那年,賺了錢的李布和回來了,承包了10萬畝沙漠,開始治沙造林。
19年滄海桑田,沙海變綠海,曾經的絕望之地,成了人類生態經驗圣地——2017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舉行,195個締約方國家代表來到銀肯塔拉參觀;也成了旅游勝地——滑沙、沙漠越野、篝火晚會、沙漠露營,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年收入6000萬元。尤其今年上半年,客流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李布和的女兒前些年從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也回來了,成了整個鄂爾多斯治沙群英里的“沙二代”。
“這個事情值得往下做,值得一代人幾代人,一輩子幾輩子去做。”李布和說。
“那叫一個震撼,茫茫沙漠變成綠洲,沙漠與綠洲共存互融。鄂爾多斯是好地方,天高地闊,天藍地綠,近幾年鄂爾多斯的變化又是天翻地覆。”河南省商丘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郭文劍感慨。
離開銀肯塔拉不遠,即達拉特光伏基地。
“太大了!”
沙海中連綿不絕的光伏板陣,將記者折服,“哦哦”個不停。規模之巨,有人直言“密集恐懼”。而沙海、光伏板陣里突然出現的一面湖,又讓記者們好一頓“哇”。
基地位于庫布其沙漠中段,是全國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發電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光伏治沙項目。
由19.6萬塊光伏板拼接成的“駿馬圖形電站”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光伏板圖形電站。
極目遠望,幾百萬塊集中連片的光伏板在浩瀚沙漠鋪展開來,像向日葵一樣隨著太陽起伏變換角度,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送到千家萬戶。
除了發電,“光伏”也能治沙。達拉特旗采取的“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模式,向光要電減排、向沙要綠固碳、向綠要地增收,實現了沙漠增綠、企業增效、資源增值的良性循環。
僅一個光伏,就將發電、治沙、有機農林、沙漠旅游、沙漠研學、智能科普、光伏田園、生態牧業等產業勾連起來,下成一盤大棋。
這也是鄂爾多斯人大半個世紀以來,與沙共存共舞養成的哲學體系——先建成以原料林、經濟林基地建設為主的第一產業,再發展以林沙產品研發、加工、銷售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生態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綜合體系,逆向拉動生態建設。
為什么是鄂爾多斯?
“善用自然的能量。”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甘肅中心王歡點讀著基地一塊巨型廣告牌上的文字說,“答案也許在這里。”
第三站是康巴什區。
康巴什,蒙古語意為“卓越的老師”,是鄂爾多斯的政治、文化、科教中心,也是全國首個以城市核心區景觀申報并獲批的國家AAAA級旅游區。
“有歐洲城市風情”,是許多人對康巴什的初印象。而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在2022康巴什金融經濟論壇開幕儀式上表示,康巴什城市構造有點像中亞名城阿斯塔納,“非常現代化,很夢幻。”
在大片鮮花草坪、開闊的街道、低緩而別致的建筑群組成的街景里,一輛形如膠囊的自動駕駛觀光巴士緩緩駛過,在高原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
“無人駕駛哦?在縣級城市?那確實是厲害。”一名南方口音記者舉起手機按下快門。
康巴什區正在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示范應用區。
除了自動駕駛觀光巴士,自動駕駛售賣車、自動駕駛清掃車也已上路,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駕駛安防車即將投運。
這座始建于2004年的城市,在“幼年”曾飽受“鬼城”爭議。如今,即便是外地人,也已懶得提起,“老黃歷了。”
“現在康巴什一房難求,像這片住宅,均價1萬2到1萬7,而且難買。”隨同采風的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于麗麗說。
現在,康巴什在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社會治理上跑得越來越前沿,頻頻被國家評為試點和典范,“倒吸”一些發達城市前來取經。
2021年,入列國家首批“智能社會治理特色實驗基地”后,康巴什區創建起“五碼一體”的“多多評·碼上生活”智能便民服務平臺,以小程序為載體,滿足居民生活場景多元需求,以“物質積分+品德積分”為核心驅動力,探索出智慧城市“康巴什樣板”與數字經濟“康巴什模式”。
所謂“多多評”,已滲透生活的各處。人們在“多多評”上繳水電費,點外賣、下館子,攢積分兌換禮品,給部門工作提建議作評價,新生入學助力學位升級……
據官方解讀,每家每戶的“專屬”二維碼,連接著“多多評”的“N”種打開方式,也開啟了這座城市居民的智慧生活。
在多多評一處推介展廳,江蘇丹陽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朱青華時而拍照,時而提筆記錄,又翻看手冊,不時向講解員發問。
他說,“我們正在探索如何更深入地參與城市和社會治理,但還沒有康巴什這個這么細,這個模式給我們很大啟發。”
第四站,伊金霍洛旗零碳產業園。
2022年4月,鄂爾多斯市和伊金霍洛旗政府攜手遠景科技集團打造的零碳產業園一期項目建成投產,規劃總面積73平方公里,是全球首個真正落地的零碳產業園。
據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最新報道《再造一個鄂爾多斯》,之所以稱為“零碳”,是因為園區80%的能源直接來自于風電、光伏和儲能,另外20%的能源則通過電網回購“綠電”,實現了100%的零碳能源供給。
一座長達530米的白色巨型廠房閃閃發亮。作為中國北方單體最大的電池工廠,其生產的“零碳”儲能電芯,將是未來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參與歐洲市場競爭的“剛需”型產品。
“仿佛游走在未來世界。”在充滿未來感的展廳內,記者們被表現園區運行原理的各種模型深深吸引。
9家新能源頭部企業入駐零碳產業園,形成以遠景科技集團為龍頭,華景、萬鋰泰、镕鋰為配套的電池及儲能產業鏈;以隆基綠能為龍頭的光伏產業鏈;以美錦國鴻為龍頭的氫燃料電池及綠氫設備制造產業鏈,及以上汽紅巖、捷氫科技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鏈。
按規劃,到“十四五”末,園區將實現百億千瓦時綠電供給消納,年減排二氧化碳1億噸,創造綠色高科技崗位10萬個,產值可達千億元人民幣。
在北方一座縣級城市里,看到這樣前衛超前的理念和場景,“非常震撼。此行收獲頗豐。”參加此行的國網上海電力的梁嘉晟說。
第五站,東勝區。
在鄂爾多斯集團現代羊絨產業園車間,一排排電腦橫機正在自動運轉,舉世聞名的“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鄂爾多斯羊絨服飾,在這里誕生,走向世界。
指尖輕觸,從纖維平均細于14.5微米,長于36毫米的羊絨珍品,到柔軟如絹帛的羊絨成衣,記者們由衷地贊嘆大自然對鄂爾多斯的饋贈。
業界有句話,中國羊絨看內蒙古,內蒙古羊絨看鄂爾多斯,鄂爾多斯羊絨看東勝。
東勝的羊絨加工營銷能力占全國的1/2,占全球的1/3。
幾天前,第六屆中國(鄂爾多斯)國際羊絨羊毛展覽會在東勝區落幕,來自蒙古國、尼泊爾、秘魯、澳大利亞、烏拉圭等國的19家參展商與會。展會共簽署34個項目,意向投資總額達15.66億元。
到達這一天,東勝用了44年。
1979年,在東勝,一家叫伊克昭盟羊絨衫廠的企業,用補償貿易的方式從日本引進技術、設備、管理,用產品折價抵扣設備價款。
這是內蒙古第一個引進外資的項目。
在那個人們還在談論企業應該是姓“公”還是姓“私”的年代,東勝已經開始探索引進外資,成為內蒙古探索改革開放的肇始地。
其間伴隨著行業震蕩,雖歷經沉浮,但終于成為了國際舞臺的一方重鎮,成為鄂爾多斯鎖定世界級能源產業、世界級現代煤化工產業、世界級新能源產業、世界級羊絨產業,這“四個世界級產業”的其中一極。
羊絨只是東勝支柱的一個版塊。
東勝有煤,但不醉心于煤。
早在“十一五”初期,正在大煤炭、大煤電主導的工業熱潮中狂飆突進的東勝,在內蒙古較早提出了轉型發展,規劃建設非煤產業基地。
歷經十余年,以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能源裝備制造、電子產品制造、節能環保和新材料五大產業鏈筑底的鄂爾多斯裝備制造產業園,已成為東勝新興產業的橋頭堡。
今年4月,奇瑞汽車批發量達到118548輛,同比增長120.4%。在整個排行榜中位居第三,僅次于比亞迪和一汽大眾。
在國內車市低迷的背景下,奇瑞的逆勢狂飆,東勝功不可沒。在奇瑞的9大生產基地中,奇瑞鄂爾多斯是最具規模化的基地。
近年,東勝開拓新能源新賽道,相繼引進落地山河智能、晶澳光伏全產業鏈項目等一批新能源重點項目。新能源重卡產業鏈、風光產業鏈、儲能產業鏈在東勝咬合。
東勝是鄂爾多斯的主城區,是人們消費、投資、與時尚接軌的主場。
創新消費場景與新的業態,驅動消費增量,在政府一系列創新舉措下,東勝經濟活力充滿張力。
今年一季度,東勝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69億元,同比增長6.7%,總量居鄂爾多斯市第一。其中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7.7%。
從投資看,一季度,東勝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9%。其中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97.4%,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51.4%,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3%,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60%。
今年3月,東勝區市場主體數量累計突破10萬戶,與2013年比,翻了六番,成為內蒙古首個存續市場主體達10萬戶的旗縣級城市。
其總人口也不過58萬。
最近,東勝旅游爆火。街上隨便哪里,可以聽到上海話、浙江話、四川話、湖南話。
截至6月底,東勝區累計接待游客321.77萬人次,同比增長42.1%;帶動旅游收入56.97億元,同比增長36.4%。
這樣蓬勃的勢頭,讓見多識廣的記者振奮。
“經此采風,不禁感嘆,感嘆鄂爾多斯把沙漠變成了綠洲,感嘆鄂爾多斯把沙漠變成了光伏發電基地,感嘆鄂爾多斯生態環境治理、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成就!我想說,鄂爾多斯,你最棒!” 河南省濮陽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呂勇剛說。
回望這一行,烏蘭木倫湖畔,世界第一高音樂噴泉沖上高空的瞬間,振奮了一群拍照狂魔。站在絢爛的噴泉瀑布前,他們留下倩影。
在媒體行的工作群里,三百多名媒體人接龍留言,感謝暖城之約。
而貴州石阡融媒體中心總編輯馬曉鳴曬出了一張照片,寫到:
“從響沙灣帶來一瓶沙子、從鄂爾多斯帶來一塊石頭。把暖城搬了一點回到貴州省石阡縣。看著它們,就更加想起了暖城之暖。”
登錄 登錄登錄南寧云賬號
忘記密碼?登錄
還沒賬號?立即注冊
其它登錄方式 QQ登錄 新浪登錄 微信登錄點擊頭像快速登錄
切換賬號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請輸入驗證碼
確定 取消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