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豬肉”火了。
根據美國肉類出口協會副總裁何嘉德的說法,目前美國生豬價格約合人民幣元一斤;而濟南歷城的生豬價格為8元一斤。
2倍以上的價格差讓生豬進口量成倍增添:據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份,中國累計進口豬肉萬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其中美國豬肉增長了倍左右。隨著便宜豬肉的大量涌入,國內豬肉價格卻沒有受太大的影響,“元一斤的進口生豬”到底去哪兒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調查發明,盡管豬肉進口總量倍增,但大部分流向食品加工廠,市場難見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豬肉“不太好吃”
“美國的豬肉產品價格比國內確有優勢,但寒凍肉的確不適合在超市銷售。”從事豬肉進口貿易多年的萬享供應鏈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物流顧問林益亮以為,大量低價進口的豬肉并沒有流入零售市場,興許是國內消費者找不到便宜進口豬肉的緣故。
實際上,濟南各大超市生鮮專柜的豬肉基本出自金鑼、雙匯、維爾康、龍大等品牌,很少有進口豬肉。銀座超市某店生鮮專柜柜組長就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他們超市的生豬肉為寒鮮肉,并沒有進口凍肉在售,因為,“加上物流等成本,我們估算進口凍肉在超市銷售價格優勢并不顯然。現在消費者更習慣購買寒鮮肉,進口凍肉就算上架銷售也賣不動。”
上述銷售人員的觀點亦有佐證,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進口商以為,美國豬肉的分割方式不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骨頭上的肉剃得太潔凈,“總之,美國豬肉不太好吃。”
v盡管如此,日益增大的價格差放大了國內的市場需求。據農業部數據,今年10月生豬存欄37709萬頭,同比下降%,但價格卻持續在每公斤16元的高位徘徊。“國產豬”價格沒有多少下調空間,國際市場豬肉卻連連下跌,尤其是美國生豬,按前文說法僅合元一斤。此消彼長,結果就是豬肉進口量翻番。
林益亮表示,今年下半年起國內客戶對進口豬肉的需求近乎成倍增添。經濟導報記者翻看今年全國生豬價格走勢,發明5月份生豬價格正是最高點———每公斤元,如此高價之下市場選擇進口生豬替代國產也就不足為奇了。
口味雖不能與寒鮮肉相提并論,但碩大的價格優勢還是讓市場對美國凍肉產生了需求。不過美國豬肉并未滾滾而來,究其緣故,林益亮以為是對進口豬肉的嚴厲管控所致,“畢竟食品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
進口凍肉降低生產成本
嚴厲管控的結果,就是即便林益亮這樣的進口商接到國內客戶的訂單,公司也不能隨便在國際市場上采購進口,美國豬肉也就不約摸隨隨便便來到國內市場。
“我們首先要向商務部申請配額,根據配額數量采購。”他說,商務部會按國家相關準備分配配額,批準下來的量通常少于申請量,“要是過高盡不成配額會影響下次申請;過低則滿意不了訂單,所以配額申請量必須略高于訂單但不能高許多,很有考究。”
配額申請下來也不意味追以隨意按配額進口,“我們還需要查詢質檢總局的《肉類產品檢驗檢疫準入名單》,只出名單上在華注冊備案的企業才干贈我們供貨。”林益亮介紹,國外肉類企業要入選這份名單必須先向認證中央申請,經檢疫合格后才干入圍,“所以我們采購進口豬肉并非滿世界掃貨,而是根據名單聯系。”
經濟導報記者發明這份名單涉及準入資格變更的美國企業僅為30余家,說明林益亮的采購面并不廣。
名單上的美國企業數量不算多也是事出有因,“2011年瘦肉精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加強了對進口豬肉的管控;而美國的管理相對滯后,現在還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在養殖時使用瘦肉精,所以名單上的美國企業并不許多。”林益亮如是說。
盡管美國進口豬肉價格有優勢,但因諸多限制盡成客戶訂單的采購并不簡單。訂單盡成后,林益亮就可以忙著通關、交付客戶了,“國內客戶以各大食品加工企業為主,低價進口凍肉能顯著降低產蒲嶸本。”
除通過進口商渠道,許多大型食品生產企業本身就有肉類進口資質。資料顯示,中糧、雙匯、龍大等企業在豬肉進口榜單的排名相當靠前,而據雙匯發展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雙匯通過關聯公司羅特克斯進口了億元的豬肉,已近去年全年21億元的總額。
根據肉類產業鏈咨詢公司德問預計,今年國內豬肉總生產量為5460萬噸;而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總計有萬噸豬肉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分攤到每個中國人頭上僅公斤,這還是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后的結果。
另據美國農業部公開的美國季度生豬養殖報告顯示,今年三季度美國生豬存欄量達到186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為7085萬頭,這個數量跟中國的37709萬頭相比相去甚遠。所以,盡管價格優勢顯然,美國生豬受限于自身養殖規模與相關政策管控,未能在中國市場掀起波瀾。
國內養殖體系之殤
為什么國內豬肉與美國進口豬肉價格差這么多?
業內的普遍觀點是國內生豬養殖體系遠不如美國,如飼料成本、飼料轉化率、每頭母豬的有效崽數和養殖規模化程度都與美國有較大差距。CBOT最新玉米期貨價格合每斤元,而近日濟南的玉米收購價格高達每斤元,價格差近一倍;美國育肥豬飼料轉化率早已達到,我國目前仍高達3:1;而在養殖集約化程度上差距更大:美國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已經超60%,而中國僅為11%……
“美國生豬養殖潛力很大。”山東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經濟導報特約評論員張清津以為,盡管目前美國生豬養殖還構不成對中國市場的沖擊,但若潛力爆發,后果難以設想:“養豬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一環,銜接糧食生產、食品加工等行業,一旦受到沖擊會對整個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
相對于張清津的生怕,美國養豬業者更希翼中國進口市場能販一些。何嘉德就以為現在美國農民養豬是賠錢的,他希翼中國豬肉進口市場能增長一些,有助于美國農民熬過這段苦日子。
“不光是豬肉,實際上中國的大宗農產品價格都存在高于國際的現象。”張清津提醒,“希翼有關部門在保障豬肉等農產品價格平衡的同時,嚴厲掌握進口配額,避免外界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同時也要提升農業的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看齊才干免受沖擊。”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