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難過的時候會覺得心痛 為什么難過時會“心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還記得那位一直疼愛你的長輩悄然離開這個世界時的感受嗎?還記得那位承諾要和你永遠在一起的人最后還是對你說出“再見”時的感受嗎?還記得曾經一起開開心心度過無數時光的朋友即將各奔東西再難相見時的感受嗎?
那種感受,不僅像北方的深秋沒穿秋褲,還有那么點透不過氣來,細細的像有根針,如果嘗一下,應該是酸酸的,我們叫它“心痛”。而且,當我們在心理上感到“心痛”的時候,在心臟的位置好像真的會感覺到生理上的疼痛。
這一切看似如此難解,而我們詞語中的“心痛”“心碎”“傷心”又真的只是文學上漂亮的比喻說法,還是確有其痛呢?
一、從情緒的理論說起
情緒理論眾說紛紜,在這片土壤上,誰都沒深圳生活網有絕對的證據駁倒其它理論而一枝獨秀。
19世紀末的“詹姆士—蘭格理論”認為情緒體驗是由機體植物神經系統的生理變化 心率、血壓、激素水平等的變化造成的。
而之后的“坎農—巴德理論”則認為丘腦接收到外部刺激后,其情緒體驗和生理變化是同時發生的,二者都是丘腦控制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阿諾德提出“評定—興奮”說,認為情緒是大腦皮層對于刺激和環境的評定結果,按照“情景—評估—情緒”的過程產生情緒。
隨后60年代的沙赫特提出了兩因素理論,他認為情緒由兩個必不可少的因素產生。第一,個體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出汗、心慌等;第二,個體對于生理變化進行了認知性的喚醒。
情緒的各派理論林立紛繁,但綜合可以看出,心臟在情緒中并不僅僅是受制于大腦皮層的控制那么簡單。
————————
二、心臟比看上去更復雜
雖然現代解剖學認為大腦是產生意識活動的基礎,而心理學絕大部分研究又是分析顱骨中那大團灰質和白質,但在東西方文化中,仍傾向于將心臟視為靈魂的居所。一些學者認為,心是有一定特殊功能的。
心理學博士Rollin Mc Craty認為心臟具有自己的情感智能。在一個實驗中,他讓被試坐在計算機前觀看一張張能夠誘發一定情緒的圖片,比如毒蛇、血腥場面、痛哭的人們……同時,用儀器記錄下被試的生理數據。結果研究者驚訝地發現,心臟居然會在呈現圖片之后比大腦更快做出反應,之后才是大腦,最后才是身體。
心理學教授Gary Schwartz認為心臟具有類似于大腦功能的“小腦”,叫做心內神經節。這些心臟的小腦可以和人類的大腦一樣處理一些信息,甚至反饋給頭顱中的大腦。Schwartz用一些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那些做過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的性格和興趣愛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變得更像心臟原來的主人。例如一位叫詹姆士的英國老漢本是一個粗魯散漫的人,但卻在心臟移植手術之后變成了一個善深圳生活網良細膩的詩人,這正是心臟原主人的特點。
如果心臟真的具有自己的情感的話,那么在難過的時候,它可能不僅僅是由于激素造成的不適,而是你的心臟也在悲傷,是不是覺得很有詩意?
不是風痛,不是幡痛,仁者心痛
但這種觀點還缺乏足夠的證據,大家比較公認的一點就是,心臟是一個敏感的器官。
————————
三、心臟其實很敏感
倫敦大學學院的Andrew Steptoe教授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讓被試想象自己是在超市被冤枉偷東西。許多被試都感覺到這個任務會產生壓力反應和不好的情緒體驗。主試則記錄下被試的各項生理指標,并且立刻抽取一部分血液,檢測其中含量的變化。
實驗結果顯示,除了血壓升高之外,被試的血液中壓力激素的含量也上升了,包括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它們可以幫助個體更好地應對外部環境帶來的壓力,比如更有活力地去同危險的野獸搏斗。此外,血液中使人凝血和發炎的化學成分也會增加,它們和壓力激素有相似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心臟就像一個水泵一樣,不斷地抽送血液,讓血液能在全身循環。但是它并不僅僅是一團會抽動的肉,它也是很敏感的。對于血液中激素含量的變化也會產生反應。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心臟的不適了。
而且,有研究表明,情緒會影響人在生理上的感受性。當我們產生負性情緒的時候,對于疼痛的感覺性也會大大提高,主觀上更容易察覺到生理上的痛。平時感覺不是很明顯的微弱疼痛,此刻會被放大。反之,快樂的時候,疼痛感則會降低。
————————
四、讓你痛是為了讓你活下來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在難受時會心痛,是具有進化學意義的。人類作為哺乳類動物進化而來具有較長的成長期,在這個過程中人很脆弱,需要依附于哺育者 主要是母親的保護,才能很好地在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依戀被視為人類最早最重要的情感關系形式。在我們嗷嗷待哺的時候,最讓我們悲哀的事情就是媽媽不在身邊。為了能引起媽媽的注意,就要用哭聲將她喚過來。而喚起哭聲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疼!這樣,社會性疼痛便和生理疼痛有機結合起來了。
蘇格蘭是心臟病高發的,他們的醫學專家長期分析心臟病產生的各種原因。他們發現,在蘇格蘭經濟和社會極動蕩的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心臟病發病率極高。為此他們做了一項調查,從富裕地區和貧窮地區各選取350人。結果發現出生自貧窮地區的人體質更易發炎,也更易患心臟類疾病。也就是說,不好的生活環境不僅讓人們愁于生計,總是懷著負面的情緒,還會給我們一個應對惡劣環境的身體機制 發炎機制、腎上腺素神馬的,這些東西對于我們敏感的心臟并不好。
蘇格蘭的Harry Burns醫生認為:“動蕩的環境,困苦的家庭,似乎將信息送到了嬰兒的腦袋,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很危險,需要讓大腦內負責緊張壓力的區域多發育一些。”準備面對惡劣的環境結果,使得這一代生于憂患的孩子擁有更接近心臟病的體質。
心痛其實更像是一個信號,它不僅僅反映了當時讓人痛苦的情景,其實它也在給我們一個提示,那就是別再讓自己疼著了。就像摸熱爐子我們會燙的縮回手一樣。在發生了心痛的事時,我們應該學會用心理學的方法平復自己的悲傷情緒,別老讓自己疼著。
我們可以學學冥想,通過安靜地集中精神,來改善情緒。或者就用詹姆士提出的一個簡單辦法:開心地坐直身體,并假裝很開心地說話和行動。
人為什么傷心時會心痛?
應該每個人在難過的時候都體驗過心痛的感覺,一瞬間心臟被緊緊握住,血液深圳生活網仿佛郁結在心里,每一次跳動都像一次抗爭,血脈也似乎纏繞在一起不能通暢。有時候我們也用揪心,心酸來描述這種狀況。如果真要對心痛的程度做個描述,我想合適的詞應該是痛不欲生。
“心痛”到底是不是一種痛呢?醫學上對“痛”是這么定義的:現代醫學所謂的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它包括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痛感覺,以及機體對傷害性刺激的痛反應(軀體運動性反應和/或內臟植物性反應,常伴隨有強烈的情緒色彩)。痛覺可作為機體受到傷害的一種警告,引起機體一系列防御性保護反應。這段描述并沒有很好的解釋什么是疼痛,只是告訴我們疼痛是對刺激的一種痛覺反應,頗有用“疼痛”解釋“疼痛”的感覺。
經過進一步查證,為了對疼痛做出標準的定義,國際疼痛研究協會曾經設立專門委員會負責制定使臨床醫生及研究者雙方均可以接受的定義。1979年他們發表了工作中的主要結果,確定了疼痛的定義,即“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有實質或潛在的組織損傷。”雖然隨著時間的發展疼痛的定義略有修改,但總體上都遵從了1979年發布的這個研究結果。
由此定義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作為一種不愉悅的生理和心理體驗,我們所謂的“心痛”、“揪心”是一種疼痛。那么心痛是怎么產生的呢?
首先,我們來探究“心痛”是心理體驗產生的原因。研究表明人的情緒情感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下丘腦、邊緣系統和腦干網絡結構的功能,以及大腦皮層對皮層下中樞的活動起調節作用。下丘腦與情緒和動機有密切關系,下丘腦是情緒和動機產生的重要腦結構,奧爾茲等人發現下丘腦等部位存在著“快樂中樞”和“痛苦中樞”,刺激這些部位,動物會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體驗。腦干網狀結構對情緒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響,網狀結構的功能在于喚醒,它是情緒產生的必要條件,是情緒表現下行系統中的中轉站,也是上行警覺激活系統的中轉站。因此“心痛”的心理體驗主要是下丘腦“痛苦中樞”受到刺激產生一種負面的情緒體驗。
那么“心痛”的生理體驗是怎么產生的呢?首先,由中學的生物知識,我們可以假設“心痛”的產生神經調劑和激素 體液調節共同作用的結果。支配心臟的傳出神經為心交感神經和心迷走神經,心臟的活動過程中涉及的激素有,甲狀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Ca2+、K+、乙酣膽堿 Ach。它們的作用機理如下:
1.心交感神經及其作用
心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間外側柱,其節后神經元位于星狀神經節或頸交感神經節內。節后神經元的軸突組成心臟神經叢,支配心臟各個部分,包括賽房結、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節后神經元末梢釋放的遞質為去甲腎上腺素,與心肌細胞膜上的p型腎上腺素能受體結合,可使心肌細胞膜上的鈣通道激活,Ca2+內流增加;并使細胞內肌質網釋放的Ca2+增多,可導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傳導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縮能力加強。
2.心迷走神經及其作用
支配心臟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行走于迷走神經干中。這些節前神經元的細胞體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和疑核。在胸腔內,心迷走神經纖維和心交感神經一起組成心臟神經叢,并和交感纖維伴行進入心臟,與心內神經節細胞發生突觸聯系。心迷走神經節后纖維末梢釋放的乙酣膽堿作用于心肌細胞膜的M型膽堿能受體,可使肌質網釋放Ca2+減少,ACh還能抑制鈣通道,使Ca2+內流減少,可導致心率減慢,心房肌收縮能力減弱,心率減慢。
由此我們根據“心痛”時心臟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可以做出如下推斷:“心痛”時交感神釋放去甲腎上腺素減少,心迷走神經節后纖維末梢釋放的乙酣膽堿量增加,使心臟中Ca2+減少,心肌收縮能力減弱,心率減慢,心臟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降低,供血量降低,身體供氧不足,心肌產生暫時的缺氧性疼痛,使心臟有被“揪緊”,心肌有被拉扯感,并伴隨有胸悶等癥狀。
人難過時為什么會心痛
人在產生悲傷情緒的時候,腦垂體分泌濃烈的情緒激素,對呼吸中樞和循環中樞產生微妙影響,因此,人在難過得厲害時,一方面可能“無法呼吸 心理的,不完全等同于生理的”,另一方面,心肌搏動失速,引起一過性心肌缺氧 “一過性”就是指暫時性、短期性,從而產生缺氧性疼痛.
其實不論是心臟或是大腦都有反映,只不過反映的結果不一樣,這就是為什么大腦會發出命令:難受時人只會徘徊在令自己難過的事情中,心想:這件事是為什么這樣呢。
另外,順便在這里提醒大家一個問題 跟本問題沒有直接關聯的:人在難過、壓抑時,眼淚可以排出毒素,降低很多疾病的發生率,所以“想哭就哭”其實是有利于健康的,心情不好時千萬不要硬撐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