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江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經甘肅913公里,流域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重要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生態功能,決定了保護治理和發展好黃河流域甘肅段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保護修復。
要堅持規劃引領,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黃河流域甘肅段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保護治理任務需進一步加強。因此,我們要認真落實《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科學編制黃河流域甘肅段國土空間規劃,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統籌劃定沿黃流域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科學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嚴格依據規劃審批管控各類建設行為,將人類活動控制在沿黃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讓母親河得到休養生息。
要堅持分類施策,科學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甘肅沿黃流域生態問題復雜多樣,一方面甘南草原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養功能仍需提高,生態保護修復任務十分艱巨。另一方面隴中隴東黃土高原每年入黃泥沙量占黃河年均輸沙量的26%,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73%。因此,我們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從根本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甘南地區要圍繞尕海國際重要濕地、黃河首曲濕地等重點區域,開展濕地群保護修復和沙化退化草原治理,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祁連山地區要統籌推進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河湖、濕地、戈壁等生態系統全面保護,有效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要強化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黃土高原塬面保護,開展坡耕地整治、淤地壩建設,提升水土保持能力。
要堅持夯基固本,強化基礎研究和科技支撐。我省生態保護和修復理論研究、標準體系建設等方面相對薄弱,缺少專業技術人才和專業工作隊伍,科技支撐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還不完善,相關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和工作協作機制運轉還不夠順暢。因此,要在加強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對接的基礎上,依托省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不斷深化生態保護修復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探尋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自然地理格局演變規律,更加重視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產生的重大影響等,尤其是要強化區域水平衡研究,系統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分布及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進而科學評估生態系統退化程度和恢復力水平,并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技術標準、提出對策建議,切實提升生態修復治理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專業性。加快研究符合我省實際的生態修復技術,針對黃河流域生態問題,依據生態系統恢復程度,科學確定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等具體措施,維護生態安全,提升生態功能。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專業人才培養,大力建設專業工作團隊,完善人才選育和培養體系。
要堅持凝聚合力,完善多元共享的投入機制。甘肅黃河流域絕大部分地區處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水資源總量短缺、時空分布不均衡、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我省生態保護修復任務量大面廣。加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各級政府所能投入的修復治理資金不夠充足,直接影響到生態修復治理成效,亟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因此,要在呼吁各級政府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的同時,加快構建生態保護修復市場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投資、設計、修復、管護等全過程,圍繞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生態產品開發、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等活動,對參與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區域進行全生命周期運營管護。通過統籌必要投入與合理回報,暢通社會資本參與和獲益渠道,創新激勵機制、支持政策和投融資模式,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潛力和創新動力,推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作者為甘肅農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于帥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